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闲书”     
所谓“闲书”,本意大概是指供消闲的书籍。可渐渐被推而广之,成了有用的“正经书”之外一切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的书的总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只有与教育的直接目的——考试和升学紧密关联的书,才会被认为是“正经书”,除此之外的就统统都得列入“闲书”之列。在许多人眼里,爱看“闲书”绝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学生扔下课本和复习参考书而去读小说,一定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劝告他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哪些“闲书”上。即使上了大学,专业之外的书,也常常被看作是没用的闲书,至少不被提倡。就是对于再小一些的…  相似文献   

2.
“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推动社会走向文明进步,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在黑暗中有书做伴,就不会觉得心灵孤独,路途遥远;在坎坷崎岖的路上有书做伴,即使跌倒,也会重新振奋精神继续前行。希望盲人兄弟姐妹热爱生活,热爱读书,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心灵的世界。”张海迪主席话音刚落,容纳了200多位盲人文学爱好者的中国盲文图书馆活动中心,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3.
罗时进 《前沿》2008,(10):F0003-F0003
李商隐作为诗史上一个有独到特色的大诗人,对其的接受研究进行梳理,是顺理成章而且深具文学史意义的。在李商隐的诗作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而“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德国]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页49。)文学接受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心灵的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4.
古月 《研究与交流》2005,(6):24-24,28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古人对田园生活的写照。而当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似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桃花源般一尘不染。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相似文献   

5.
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靠的就是书。我小时候看外婆不认字,不能读书,心里真替她着急,不止一次地问她,不看书你不闷吗?当然,她也常为找我要找到厕所里着急。真的,我小时看书,那叫一个“迷”:吃饭时因为不能把书带到饭桌上,我是吃了稀饭,拿只馒头就溜走,这习惯一直到我离开家独立生活,可以自由地边吃饭边看书时才告一段落;上厕所也要带上书,看到痴迷时,腿麻了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讲爱国主义也与“左”有关?艾辛有些人在他们所谓反“左”的书中说:1996年,中国南北的玩具市场上,卷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浪。推动这波浪的,是一些日本旧时军舰的仿真电动模型,其中又以二战时期日本战犯山本五十六的旗舰“大和号”的模型最引人注目。他们说:“这...  相似文献   

7.
曹建勋 《世纪行》2008,(11):35-35,39
近三十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毋庸讳言,我既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且不说“见证”与“参与”。单就“受益”而言,都够写一部厚厚的书的了。因之,在“受益”这方面,我在这篇短文里,也只能就一定的时间段和这个特定时间段某个方面的事情说一些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8.
文学家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好话一百句     
书作若应人所书,要将求书者名字写在上款落款的起角处,以示敬意。名字下面称呼可书“同志”、“先生”、“仁兄”等,称呼下面可书:雅属、清属、大雅之属,属“古嘱”,即嘱咐,意思是这幅作品是应对方高雅的嘱咐而作。  相似文献   

10.
曹志杰 《前进》2003,(1):46-46
读罢山西省纪委、监委的同志编写的《网住邪念——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修养平台》一书,触目惊心的案例中揭露鞭扌达了我们队伍中一些号称“人民公仆”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经不住功名、利禄、美色等“糖弹”诱惑,如成克杰、胡长清者流,纷纷中弹落马,成为党和人民唾弃的腐败分子,他们有的乌纱落地,有的锒铛入狱,有的处以极刑,有的家破人亡——可痛也夫。可耻也夫。可悲也夫。掩卷沉思,感慨万端。有书录一对早先卑微如今“冒富”而为“成功人士”的夫妇,回首话当年,创业艰辛磨难多。妻对夫言:人只有几米肠子,挣大钱干啥?吃饱饭就…  相似文献   

11.
保尔精神     
那年,我双腿不幸致残,对以后的生活丧失了信心和希望,躺在病床上郁郁寡欢。这时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且残缺不全。躺在病床上重读这本书,有种别样滋味在心头。那时有句流行语“带着问题学毛选”。我当时是带着问题用心灵去仔细认真地读这本教人“怎样炼钢”的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书未掩卷,早已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2.
喧闹的地方也有孤寂的心灵。陈思喜欢做的事,就是从他那副大大的墨镜后搜索每一颗孤寂的心,然后,伸出援手。 南京长江大桥,车来车往。大桥南堡的墙上,常年靠着一块大大的心形牌子,上写:“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还留有电话和手机号。这颗“心”的主人名叫陈思,就在附近转悠。两年多来,陈思在大桥上成功劝阻和救助了87名轻生者,被南京市民誉为“大桥生命守望者”。  相似文献   

13.
近来,一本《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的书引起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关注。该书记录了案发前担任河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真的忏悔。其中李真有这样一段表白:“有一些官员出事,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出在官员缺乏遵守制度的意识上。你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规章制度多吗?不就是一部有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嘛,可就这,  相似文献   

14.
高亚梓 《群众》2012,(1):72-72
近日,认真拜读了张维为教授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书,心灵受到一次极大“震撼”。作者以清醒的自信、清楚的事实、清晰的逻辑,阐明了中国崛起的事实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中国模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最大的“法”不是国法,而是领导的“看法”。你再有才干,再有抱负,只要在领导那里印象坏了,你就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官场上你跟谁透个风:某某领导“对你有看法”了,这个人准会被吓得惶惶不可终日。有些领导总认为自己看得很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看法”就多少有点“法”的气象了。“看法”坏了,群众再拥护,本人再努力,恐怕也是徒劳的。“看法”是印象,但对具体的个人来说,有时候比“法”还要厉害得多。违法犯法,条文清楚,事实俱在,判得容易,被判者也服气,更何况,举凡…  相似文献   

16.
气功也是一门人体科学新疆郭乾荣在“气功热”的高潮中,现在出现了一些人士(特别是某些科技界高级权威)对气功的批判,把它斥之为“神怪”、“迷信”、“唯心心灵论”等,并且提出了“能否经受同行业专家可重复的、规范的科学实验的反复检验是真伪科学区别的分水岭”的...  相似文献   

17.
幽默六则     
年轻 在公共汽车上,我给一位大娘让了座。大娘高兴地和我攀谈起来,问道:“孩子今年多大了?”我说:“26岁了。”大娘羡慕地说:“那你长得可真年轻。看起来也就30岁出头.想不到孩子都26岁了。”  相似文献   

18.
这年月,“年”、“月”之类的词儿,在司法界出现的频率大了起来。比如,司法队伍整顿教育年、执行年、严打月、严打季,等等。 司法界出现这类的一些“年”、“月”,实在是好兆头、好现象、好事情: 第一,就像人们过一个年要长一岁一样,司法界每过一个“年”,就会进一步。司法界的教育整顿年,使司法队伍纯洁了一些、素质提高了一些;法院的执行年,使长期空对空的导弹发射终于落地了;公安的严打月、严打季里,社会治安也上了一个台阶。 第二,就像人们每逢过年就要来一番年终总结、新年计划一样,司法界每逢有一个“年”,也使司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残疾人》2011,(3):5-5
崭新的牌匾上既有汉字也有盲文,日前,北京首家民间盲人图书馆“心目图书馆”挂牌成立。盲人可在此收听各类图书,也可将发声书借回家。“心目图书馆”急需志愿者为盲人录制更多有声图书。  相似文献   

20.
袁浩 《同舟共进》2012,(9):35-36
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小平是想回家的。据《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小平同志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