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编者按:如何让文化与经济文明共融共生?浙商文化和商业文明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久前,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以"文化的力量——浙商文化与经济文明"为主题  相似文献   

2.
诠释传统文化,既可以"文化"为视角归纳其"实体性"特征,也可以"传统"为视角归纳其"过程性"特征.当传统文化以"实体性"内化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便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当传统文化以"过程性"贯穿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时,三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又呈现出文明时代的古今演变,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和"过程性"中寻求现代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命脉".  相似文献   

3.
把公共文化服务仅仅视作"文化福利"或"文化权利"的要求,有其不足:作为文化福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缺失民众必要的民主参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相脱节;在当下,"权利"往往被人工具性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规约,又会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消解力量,从而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的主旨相背离。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质上而言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曹劲松 《群众》2022,(5):35-36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文化风貌和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标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对于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和文明实践意义。长江江苏段流经中国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达地区,悠久的长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交相辉映,既能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注入丰富的历史内涵,又能彰显长江文明生生不息的时代意蕴,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标志性、文明标识性和创新成长性。  相似文献   

5.
小康社会不只是一连串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改革方案,在更深的层面上,它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诉求和价值取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传统文明和世界当代文明的结合点上,对当代中国的一种价值整合和文化重塑."小康文明"最基本的价值特征是倡导富裕,倡导务实,倡导和谐,倡导民本;最基本的文化意义则是它的民族凝聚力,文明整合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充实和展示.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国学热"、"汉服热"为代表,我国社会普遍掀起一股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如何看待当前历史情势下人们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情?这一复兴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又将面临怎样的问题?本刊特约请著名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教授,就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撰写专文。  相似文献   

7.
曹寄奴 《理论月刊》2006,2(6):98-100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共存共处的状态,法律文化与制度文明之间不仅存在历史关联而且存在内容关联。法治是现代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联结点,它不仅是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而且也是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陈庚 《学习与实践》2012,(7):113-121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既是当前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政策要求,也是国有文化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的建构,以两权分离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具有明确的实践价值指向与学理伸展空间及重要的成果集成创新意义;同时,又以国家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要求和现实进程为实践逻辑,具有实践意义上的逻辑自洽性。解决"文资办"的定位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划分两大核心问题,需要遵循"模仿"和"自主"两种技术路线,这将是建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人际关系和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如何整合我区社区文化资源?如何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南开区政协委员畅谈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立题: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年初,按照中共南开区委、南开区政府、南开区政协共同制定下发的《2014年度协商工作计划》精神,将《推进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确定为主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文化与文明,是以符号和仪式作为表征得以传承的,它的核心内涵是生活价值系统,而其主要呈现方式则是符号象征形式。文化符号既包括语言符号又包括非语言符号,它承载着文化的信息和意义,是文化创造和传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7,(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为当代德育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与文化内涵。探讨"文化自信"作为我国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挖掘二者的契合维度,对推动我国德育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权俊 《传承》2014,(11):148-149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但到了近代,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明和文化的冲击,又由于在一些领域自身不注重传承,而呈现出流失、断层等现象。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发展、传承的媒介,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用好文化产品,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原生态文化保护是现今全球化语境下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边缘与中心、族群与社会、特殊性与多样性、文明与时话等诸多范畴.这个话题既有紧迫性又有长远性,是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而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电视则是文明对话中关键的话语栽体,并且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力,时原生态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新民 《政策瞭望》2012,(12):51-54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目标,从农村发展看,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是既要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认识"两富"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以"文化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创新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民族立场,又要有全球视野;既要加强主流文化的建构,又要注重大众文明的建设;既要传承传统社会的道德精神,又要注重法理社会契约精神的培育;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要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建设四重路向的影响下,具有合理的开放性、不同的凝聚层次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新型主体。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8.
胡潇 《岭南学刊》2002,(6):77-80
究竟如何衡量文化的进步 ?笔者认为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计量公式 ,但认为从几个方面进行文化发展的检视 ,以观测文化的进路和趋势则是可能的。首先 ,应坚持人文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协调发展 ;其次 ,应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 ,应坚持文化运动之提高与普及的统一 ;第四 ,应坚持文化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总之 ,无论有多少参照 ,最根本的是要把诸多参数统一起来 ,并明确每项参数的有效域和准确度 ,才能达到文化进步确然而系统的检验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素蓉 《求索》2012,(10):214-216
以中国、印度、埃及等为发祥地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开端,它们各自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秉承诸多共同的基本文明特质。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农业文明,因与两河流域农业文化、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所以,西方农业文明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次生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欧洲经历科学、商业和消费三大革命,农业文明最终发生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嬗变,实现了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历史转型。中华文明业已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系统,这种独特的文明模式不仅在人类历史上存有价值,必将在未来仍发光芒。充分重视并研究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经验,有益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政策》2013,(3):91-91
<正>一个民族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该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辉煌结晶。诸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和二十五史等等。然而,经典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为了炫耀与宣扬,而在于学与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可是,如今谁还读经典?读它又有何用?这倒真是个问题。问题一:快与慢。而今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