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     
正对政府债务严加考核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2.
常闻一些建设工程"赶工期"现象。由此,赶成半拉子工程,赶成豆腐渣工程,搞得质量打折,形象受损,危害长远。而在政绩方面,同样也存在"赶任期"现象,不少地方急功近利的所谓政绩工程即是。饱受批评的政绩工程,除了具有眼睛朝上、拍脑袋决策、"吊高胃口乱许诺"、"轰轰烈烈胡乱上"等特  相似文献   

3.
“凭政绩用干部”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但现在我们的干部像谷文昌、吴金印那样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政绩很容易看得到的情况少而又少。因此,“凭政绩用干部”无疑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对干部的政绩是一年一考核。笔者以为这种考核办法容易造成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为刻意追求政绩,就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短、平、快”项目,上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甚至虚报浮夸,玩数字游戏,很少有像谷文昌、吴金印等同志那样,只想为百姓多造福,根本不以个人进退为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少数干部创政绩不计成本。不…  相似文献   

4.
正"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严词痛批的"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时  相似文献   

5.
正"虚"字当头、"空"字挂帅,是基层群众深恶痛绝的行为。一种所谓"三点工作法"的形式主义新变种正在萌生,成为应付考核,"以空对空"的新形式。"三点工作法",即挖空心思找亮点,左支右绌藏弱点,人浮于事拼绩点。在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出挑""冒尖",不惜夸大成绩渲染"亮点",甚至无中生有编造"亮点";有的单位热衷报喜藏忧,不愿、不敢正视缺点,担心影响政绩;还有的地方不愿意做群众期盼、关心的小事,热衷于"争彩头""搞噱头""摆盆景",做一些轰轰烈烈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批评了某些干部图虚名、搞浮夸的所谓的“政绩”。在新世纪第一个“两会”上,有的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搞的“政绩工程”,实质上就是“花架子工程”,甚至成了“造孽工程”此振聋发聩之言令人警醒,发人深思。“政绩”是各级组织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政府自1998年开始建设“四个万工程”,即“万亩蔬…  相似文献   

7.
李泉 《先锋队》2011,(10):39
每个领导干部都希望在任期内能干出一些政绩,赢得干部群众的口碑。但是,如何创造政绩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重视的可能是上项目、搞工程之类的"显性"政绩,对于那些涉及群众利益、利于部门单位长远发展,但是周期长、费劲大、见效慢的"隐性"政绩,往往不太注意去做,甚至不屑于做,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创造"隐性"政绩,首先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领  相似文献   

8.
《北京支部生活》2010,(4):62-62
<正>近些年,一些地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不正之风盛行。宣传政绩搞假大空,出现问题和事故层层隐瞒,这实质是官本位思想、名利思想在作祟。我们平时所说的"形象工程"是指脱离实际,不顾人民群众需要,只做表面文章的事,目的是哗众取宠。所谓"政绩工程",是指不顾发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读了《党建》第4期《狠刹不良风气坚持求真务实》一文列举的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了一些思考。我认为导致一些党员干部不求真务实的原因有三:其一,弄虚作假出政绩,欺上瞒下能升迁。在一些地方追名逐利,玩数字游戏,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顾群众死活,只顾取悦领导,此做法竟能频频得手,而且官位不断升迁。这样就引来众多效仿者,令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者心寒。其二,买官卖官者“智”,求真务实者“愚”。在一些地方因买官卖官者屡屡得逞,使得一些干部不务正业,专走上层路线,热衷于跑官要官,且被众人视为“智”;而…  相似文献   

10.
按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天然地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党政干部作为"政治人"群体,则追求政绩的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但正如同"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常常因贪利而使行为非法化一样,政治人为追求政绩也常常走入歧路,综观现实政治生活中那些"顾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型政绩"、"只求面子、不顾里子的粉饰型政绩"、  相似文献   

11.
湍水石 《奋斗》2013,(4):62-62
正当前,对于地方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一些官员不是尊重科学而是热衷于求新奇、"拍脑袋"决策,主要是因为错误的政绩观作祟。他们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政绩出发,而不顾及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在建设中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把钱用在了装门面、讲排场和比阔气上;有的官员搞短期效应,采取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政绩工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简直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据建设部门官员透露,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报刊文摘》,2004.10.11)。如今,“政绩工程”狂潮过后,其后遗症已经显现。如何治疗,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出快刀、出猛刀,下狠药、下重药。“政绩工程”:“既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献礼工程”,拉大旗作虎皮。一些地方为了自己的政绩需要,借助重大的节日或事件,将“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3.
《支部生活》2007,(3):40-40
对于一些地方不顾国情和财力,热衷于进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五部委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将在工程立项、审批、工程造价、招标等方面对政府投资为主的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进行“全方位”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焦点聚焦在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凡是在生态环境领域负有职责、行使权力的党政领导干部,出现规定追责情形的,都必须严格追究责任。"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政绩,拉动GDP,  相似文献   

15.
重塑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地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的基础.由于地方政府产品或服务的多维性,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容易.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把手工程",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招商引资和进行市政建设.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不规范或不全面造成的,但究其根源却是由于绩效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督促党政领导干部正确履职用权的一把制度利剑、一道制度屏障,对于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GDP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地方出现"唯GDP"是从,不惜一切代价促进GDP增长的现象。这次《办  相似文献   

17.
所谓"政绩",是指为官者在职期间办事的成绩.当前考察、提拔干部,自然是要参考其政绩的.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的心系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打下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民心工程",是真正的政绩工程,是大受干部群众欢迎的.这样的政绩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我们是既“政绩”,又盼政绩。怕的是个别干部只为自己升官要不顾百姓需要的“政绩”,盼的是为百姓实实在在好事的政绩。群众的反映,值得深思。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进展,政绩在干部的升迁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政绩、创政绩,为领导工作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政绩观的偏以及虚假政绩等问题的出现,政绩的声誉一度遭很大损害,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敢谈政绩,甚至“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目中都成贬义词。事实上,广大群众对政绩总体上是持肯态度的,正如一些群众所说:“干部都不出政绩,群众就没…  相似文献   

19.
晏扬 《学习导报》2011,(3):53-53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都对"幸福指数"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将之与官员政绩挂钩,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从积极的角度看,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有利于扭转地方政府的"唯GDP"倾向,将政府的关注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民生福祉。但是,我们仍要防止“幸福指数”变成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盛世"建塔筑坛、造景塑像已经在许多地方形成一股风气,许多地方政府打着各种复兴中华文化的招牌搞文化政绩工程,大肆挥霍公共财政。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近期山东济宁计划投资300亿元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这类"花百姓的钱,露当官的脸"的"文化政绩工程"实在不可取,应该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