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的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的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入手,将剩余价值范畴的哲学研究推进到经济学研究,是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以及从学术上彻底否定"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一位同志在北京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84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在谈到剩余价值学说同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共产主义)的关系时,作者认为:剩余价值学说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史的关系和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关系是不同的;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史的关系,可按传统的讲法去理解,但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关系却不同了,“剩余价值学说却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而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本身的内容,在论述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应该在其中讲述剩余价值学说。”并为此论题提出了从下论据,请容我边介绍边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遗产。但是,揭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否同样能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呢?有人以为不可,并据此认为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那么,应该如何全面理解并正确地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将其从"社会变革理论"提升为"社会发展理论",这是一个重大同时又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4.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对于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我国学者通过长达近30年的艰苦探索,初步完成了从"剩余价值学说"到"剩余价值哲学"的继承发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然而对于马克思的另一大发现,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在继承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呢?本文从"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内容出发,根据"二生矛盾"与"二分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和探讨了"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继承发展"唯物史观"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探讨的话题。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人,从社会实践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内涵,形成了科学的人本观。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形成,经历了早期的"自我意识"人本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类本质"人本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的"社会关系总和"人本观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人的需要"人本观的长期逻辑演变。从文本学的角度系统梳理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当今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最初研究精神生产的是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们主要从"物"的角度考察社会财富增生的缘由;随后,德国古典哲学侧重从"人本"的立场,在一定意义上阐释了精神生产作为人本质的外化和对象化;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则主要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认为只有产生了剩余价值的才是生产性的生产,并将精神生产提升到社会生产理论总体框架中来考察,但他们研究涉及的精神生产都没有脱离社会财富增长这一条隐含在其中的线,从而也就在哲理层面上逐步揭开了社会财富增生的真实来源。  相似文献   

7.
<正>从探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的关系入手,前几期从几个相关的方面已经发表的文章主要是展示一下马克思在劳动方面理论的丰富内容。这篇文章就将在此基础上正面论述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以期在弄清劳动如何体现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同时,探讨一下构建剩余价值哲学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这里所说的两个"剩余",指的是"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这两个概念。对于这两个概念以及"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这样的观点,理论界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整体意义上去把握,在真正弄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共同走向的基础上,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意义,那就还有许多理论问题要澄清了。  相似文献   

9.
仅从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从哲学上去研究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是无法继承剩余价值学说的真谛的。从研究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入手,提出“相对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相对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范畴二重性”等基本概念,是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要想透彻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实意义,就必须理解作为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真实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出发透彻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所在就成为当前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剩余价值学说到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分别说明它们各自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怎样实现的 ,生产要素又是怎样参与分配的 ,说明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恩格斯在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的同时,又肯定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现在,恩格斯这两个说法经常被人分别引用和传扬,说明接受的人越来越多,但对其中所深含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间的哲学联系,也就是唯物史观是如何说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则往往不是语焉不详,便是歧见丛生。  相似文献   

13.
<正>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成就,被恩格斯概括为两大"发现",这便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当然,这不是说马克思的理论成就只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这一点恩格斯也说得很明白;但既然称作"发现",那就不是一般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怎样论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作用,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教材需要注意的问题。任勇同志《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作用》(本刋1983年第六期,以下简称《作用》)对现有教材的写法提出质疑,认为必须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剩余价值学说未系统形成的基础上闸述第二发现对科社的创立作用。对《作用》的质疑和观点,笔者谈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马克思毕生所创建的理论成果,被恩格斯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理论界人所共知的。按照恩格斯的意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两者的整体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既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更是指明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义所在。就在提出这两大发现的前后时间内,恩格斯还多次论述了这两大发现的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1.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在社会主义史上,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呢?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也引起了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变革。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理论基石。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在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上,包含有向历史唯物主义趋近的合理因素,但本质上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者。他们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一切思想家一样,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了,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由此得出了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虽然过去了140年,但迄今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创造、表现形式、分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剩余价值学说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当代人应该创造性地去理解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9.
论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教育应注意三个问题,即素质教育理论、人本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关系.从这三者而言,其理论是正确的,思想是科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及现代西方人本教育思想,并融汇于素质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说法:马克思有两大理论发现,一是发现唯物史观,二是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或发现剩余价值;其源出自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反杜林论》。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后,我认为,唯物史观的确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之一;而剩余价值学说是否也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之一,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至于把剩余价值的发现列入两大理论发现中,更是明显不当。以下拟从三方面说明后面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