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过程中,铁路基层站段合并重组后,新的站段在固定资产、职工数量和管辖范围上都大大增加,而客观上却存在着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历史传统等差异。有差异就会有矛盾,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铁路在改革过程中站段重组、合并所带来的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碰撞引起的。要想使合并后的基层站段和谐发展,首先就要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与应然性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概念和新观点的提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已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其“新”体现在党和国家对社会冲突的正视与重视。因为“和谐”的背面就是“矛盾”或“冲突”,没有“矛盾”与“冲突”也就没有再提“和谐”的必要。矛盾与冲突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它们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如果冲破一定的界限,就只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矛盾论是政协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和谐是“和而不同”,而不是要取消各种差异与矛盾,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的统  相似文献   

4.
整合利益 化解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和矛盾是影响当今社会和谐的两个重要问题。一切冲突源于利益,一切利益冲突积聚成矛盾。所以达至和谐的途径,一是整合利益,二是化解矛盾。加强利益整合构建和谐社会利益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功能。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对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直接需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所以,保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必须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政党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维护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二是联合与自己某种目标相同的其他阶级、阶…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实的不和谐矛盾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各要素之间未能良性互动的具体体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使人成为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社会价值目标,构建和谐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际诉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寻求社会价值目标和社会实体形态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齐卫平 《政策》2006,(9):45-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问题是实现利益的合理和有效整合。从大的方面说,它涉及到党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利益机制的调整、社会阶层和群体心态行为的规范、国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权利的保障等等。因此,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又是什么?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夯实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作为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工会组织承担着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及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责任,这也是工会的“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的重要体现。作为企业基层工会组织,要围绕企业发展中心,服务企业改革大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自身组织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访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和要求的重要渠道.信访工作被喻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结合十六届六中全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笔者对如何有效解决信访问题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就是以化解社会矛盾作为人民法院服务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增加社会和谐,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近年来,横县法院坚持把诉讼调解这个“东方经验”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法宝当作衡量审判实绩的标准,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社会组织的有机构成。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中国,企业又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领域,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如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到企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建设和谐企业,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运行总体呈现和谐态势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利益方面存在着突出的矛盾。物质利益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根本问题。正确处理物质利益的矛盾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矛盾的钥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化解物质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摆在突出位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提出“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要着力克服“缺乏新意论”,深刻了解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要着力克服“为时过早论”、“自然和谐论”,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力克服“与己无关论”,不断提高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方庆灵 《前进》2006,(12):21-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确定的重大治国方略,是我国继续保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需要有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作为我国武装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后备力量,对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国防后备力量聚集着社会各界的精英和骨干,其“兵”与“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够很好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此带动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国家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一、国防后备力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发挥的职能作…  相似文献   

15.
王冬丽 《新重庆》2006,(11):40-41
干群关系是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着的一种基本关系。干群关系的和谐与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会有很大的影响。没有和谐的干群关系作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处理解决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关系时.有关具体原则问题是不能忽视的。这些原则问题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期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矛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良仟 《今日浙江》2006,(21):25-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凸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出台的每一条内容,几乎都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现实情况所确定的。首先,农民占大多数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安定与和谐,就…  相似文献   

17.
王鹏程 《前沿》2007,46(10):37-40
文章从和谐是社会作为活的有机体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和谐就是事物在矛盾的发展和斗争中实现平衡和稳定的对立统一、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做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以后,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大热点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是针对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本文试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三个方面,对学术理论界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够将此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9.
孟宪平 《长白学刊》2007,11(6):41-44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路径,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方法论价值。其导向功能体现为对矛盾的辩证认识和科学态度,其整合功能是指对思想、利益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梳理,其方法论价值表现为对矛盾的客观分析和正确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审议事项、反映民情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多方面的重大作用。这就要求人大代表自身认真学习,提高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履职水平,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改善和加强人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