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的蓝耳病(Blue EarDisease)是由一种病毒(L-elystad Virus)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1987年美国农业部首次报道了此病,并定名为“猪生殖道及呼吸道症(SRRS)。此病传入欧洲后,又称为“蓝色流产病(BAD)”或“神秘生殖道症候群”(MRS)或“母猪神秘疾病(MSD)”等病名。此病最早由北美洲流行,后来传入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目前正在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流行,造成母猪流产和死亡增加7%~10%,断奶前后的仔猪死亡率高达60%~80%的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红河州于1988年首次发现猪群弓形虫病爆发流行,并分离到弓形虫。近年来,本病危害日趋严重。为查清其流行情况,我们于1990~1991年,用间接血凝法(IHA)对全州13个县(市)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一)蓝耳病(Blue-eared Pig disease)该病于1990年11月首先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的蒙斯特地区发生,并很快从该地区蔓延开来。到1991年2月,在靠近德国边境的荷兰东部出现,随后在比利时和西班牙也先后诊断出该病;5月,英国发现了第一例蓝耳病,在一个月内,该病的爆发在英格兰已经发现15起。为此,英国农业部于6月13日宣布将猪的蓝耳病列为上报疾病。据报道,截止6月初德国、荷兰、比利时爆发猪蓝耳病分别为3098、1342、72起。前不久,苏联俄罗斯共和国库尔斯克地区在一群3300头猪场中,证明在流产、死胎的猪中怀疑发生了该病。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宁强、略阳、洋县、勉县等部分地区,从1966年开始,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病,逐年有所增加,当地群众称之为“尿血病”。 我们从1975年开始对本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握掌了本病的分布、病区自然环境与饲养管理状况,先后排除了钩端螺旋体及其他传染病。通过饲喂试验,用当地群众称之为“小泡叶”(有的群众叫“野桑叶”、“山麻杆”)的植物喂猪,引起了猪的尿血,其症状与解剖变化同自然病例一样,证实了猪的尿血病为有毒植物中毒病。  相似文献   

5.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于1965年春在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曾一度称之为“猪疑似口蹄疫”。经有关单位多方面的试验证明,本病与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不同。1972年9月农林、外贸、商业、交通四部在北京召开的猪病防治座谈会上定名为猪传染性水泡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随着甘肃省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和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 ,猪传染病越来越多 ,危害日趋严重 ,尤其是猪繁殖障碍病、猪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病是目前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已成为现阶段猪病防制的重中之重。因此 ,为了进一步查清猪繁殖障碍病和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感染及免疫状况 ,为更加有效地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在甘肃省某规模化养猪场采集猪血清 2 0 84份 ,对猪瘟 (CSF)、猪伪狂犬病 (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猪细小病毒感染 (PPVI)、猪乙型脑炎(JE)、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和猪霉形体病 (…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江苏省一些地区发生一种以高温稽留为主要特征的猪传染病,各种抗菌素和磺胺药类治疗无效,病程长者可达一个月以上,但病猪的皮肤绝大多数无肉眼可见变化(无充血、瘀血、出血症状)。因对疾病的性质不明,故群众称之为“无名高热”,也有称为“白皮病”、“高温病”等。猪发生高温是疾病的病状之一,而不是疾病的名称。多种已知和未知的微生物都可引起这种病状。因此,我们对苏北地区部分县所发生的“高温病”进行了一些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美国衣阿华州及其周围地区、数日前还被美国兽医界称为“神秘(mysterious)”猪病的疾病,在北爱尔兰兽医专家的帮助下,已经于1989年下半年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动物疾病中心(NADC)找到了该种猪病的病原。该病由螺旋体属中新发现的一个种、是由布拉迪斯拉发螺旋体(Leptospira bratislava)引起发病。主要致使母猪流产、死胎和胎儿瘦弱。该病呈跳跃式传播,如果某一猪群感染了该病,在其周围  相似文献   

9.
近十多年来,每年6月份在我县农村有大批肥猪发生以红皮和高温稽留为特征的疫病。此病呈暴发性的流行,病程一般3~7天,如无继发症均能自愈。抗菌素药物不能改变病程,但一般退热药如安替比林、安乃近等能使病程缩短。群众称之为“红皮病”。其流行特点,大猪发病多(50~150斤的猪),小猪发病少;社员户养猪发病多,集体猪发病少;育肥猪发病多,种猪发病少。  相似文献   

10.
蜜蜂幼虫白垩病,又称“白垩幼虫病”;养蜂者称“白玉病”或“灰质病”。该病是由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蜜蜂幼虫白垩化死亡的一种真菌病。该病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已有流行,严重影响养蜂业生产;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笔者于1991年8月份,进行蜜蜂检疫时,发现了该病,并做了详细检查;然后对365家蜂均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猪传染性水泡病、猪瘟均为病毒性急性传染病,是国家规划要求防制的重点和消灭对象。采用猪水泡病鼠化弱毒疫苗(以下简称猪水泡病鼠化苗)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以下简称 瘟兔化苗)预防免疫亦经科学实验和防疫实践证明是安全、有效的防制措施。我省推广猪水泡病鼠化苗以来对防制猪水泡病起了显著作用,但又出现与其他猪病的预防注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争时间、争人力、争物力的矛盾,广大贫下中农,基层兽医迫切要求改  相似文献   

12.
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原虫感染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疾病。过去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而将猪弓形体病统归于猪“无名高热”病群中,又因猪弓形体病所表现的症状与猪瘟难以区分,往往误认为猪瘟。我省在六十年代就出现猪无名高热病,直至现在尚未查清。为此进行了猪弓形体病的调查研究。 (一)血清学检查 1982年7月至1983年12月对贵州省八个地、州、市的23个县(区)的52个单位饲养的猪、耕牛、奶牛、绵羊、山羊、奶山羊、鸡、兔、狗、猫、豚鼠等动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兽医病毒学方面由于广泛应用电镜观察和现代免疫学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引起动物腹泻的病毒研究中,先后发现了主要定殖于消化道的冠状病毒(含抗原不同能分别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轮状病毒、萼状病毒和星状病毒,以及定殖于消化道和别的器官的粘膜病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和细小病毒。据S.B.Mohanty氏等的意见,因为有的是新分离的病毒,有的缺乏易感实验动物或实验手段,有的是作过分类但后来又否定了等原因,目前尚未分类或分类不合适的病毒有星状病毒(Astro Virus)、博尔纳病毒(Borna Virus)、痒病病原因子(Scrapic agent)、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和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这些病毒有的已在国内发现如IBDV),有的尚待进一步探索,现分别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弓形虫是一种感染人和多种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早在50年代就从猫、兔、猪、鼠等动物分离出弓形虫,在60年代发现了第1个人类病例,到70年代又发现猪群弓形虫病的大流行。为了解上海动物园饲养的野生动物中弓形虫感染的情况,1990~1991年我们对该园的一些野生禽兽作了弓形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查,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5.
一、长深系毒株的选择过程 (一)种毒来源:这个毒株是从湖南长沙起运的猪只,抵达广东深圳后从发病猪中采集的水泡皮,由广东省农业局诊断室定型为猪水泡病病毒,是长沙来的猪,深圳采的毒,因此我们简称之为“长深”系毒株。 (二)种毒适应的鼠龄:将水泡皮作1:10稀释,加抗菌素处理后,分别接种1~3天龄,5天龄和8天龄乳鼠各一窝(每只颈背皮下注射0.1毫升),1~3天龄及5天龄两窝乳鼠  相似文献   

16.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疱疹病毒科(Herpesvidae)的猪疱疹病毒Ⅰ型(Suis herpesvirus,Ⅰ)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牛、羊、犬等35种动物均易感。1902年Aujeszky首先报道,1939年Lamont首见于猪,80年代广泛发生和流行于世界各地;国内1984年首次在自然感染猫中发现,目前已有许多地方报道。1991年10月我区某猪场爆发流行一种疫病,经实验室确诊为PR,这在湖南尚属首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为条件病原菌,至少有32种不同的生化型和多种血清型。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我们确证了福州地区1989和1990年猪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是C型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病。(一)发病经过 1989年9月中旬,一场台风过后,在福州市多个商品猪场的浙江杂交猪群接连发生一种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传染病。1990年7月中旬持续1~2周的热浪袭击以及8、9月份的几次台风过后,福州市的许多猪场又爆发了类似于1989年所发生的那种传染病。据我们对5个猪场2368头  相似文献   

18.
1990年1月,我省某猪场的猪爆发以高热、败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经诊断为猪丹毒。在一个猪场爆发猪丹毒,在我省实属罕见。(一)发病概况 1990年1月初,该场猪零星死亡,且逐日增加,至中旬,发病死亡猪突然增加,仅1月11日1天内死亡41头。约15天,发病肥猪317头,发病率22.0%,死亡162头,死亡率11.2%,病死率51.1%。  相似文献   

19.
一、新定清凉散治疗猪的温病 温病与伤寒同为外感病,系外感病的两大类,但临床主证、治则及方药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伤寒为寒邪所伤,寒为阴邪,易损阳气,故病初以恶寒为主,发热轻或不发热;又因寒主收引,腠理固密,故令其无汗而脉紧。治以辛温解表法。辛能发散,温以除寒,故用辛香温热之剂发汗祛邪为治则,以达扶阳(扶正)祛邪之目的。药以麻、桂、羌、防、细辛、白芷、藁本等为最常用。  相似文献   

20.
能引起猪病的链球菌种类繁多,由于菌种致病力的差异及侵害组织的不同,引致的猪只疾病也甚复杂。常见的有链球菌性淋巴结炎、关节炎、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自六十年代初在华南部分省(区)爆发一种以急性经过、传播迅猛的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目前已蔓延到中南及西南等省(区),引起严重损失。对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病原进行正确的分群鉴定无论在理论及实践防治工作中及公共卫生上都有重大意义。 Collier(1951)首先对由猪体分离的β溶血性链球菌按Lancefield法进行分群鉴定,继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