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他们与城市社会认同有内卷化的趋势。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内卷化对于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正因如此,城市政府和社会应给予这一特殊群体合理的地位和保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认同观。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场,已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闻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促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双 《传承》2010,(9):44-45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场,己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促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对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维权保障在政治认同中的作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分野,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定位上、权益保障上、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上遭遇众多尴尬、困惑和迷茫。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维权的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从法律制度建设和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入手,不断创新维权保障路径,增强安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5.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他们的市民化倾向尤为明显。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市居民的偏见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因素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建立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市民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将有利于他们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杨哲  王小丽 《理论月刊》2014,(1):170-174
文章通过运用安徽省调查数据,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精神压力。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和现代意识,现实社会藩篱使其难以真正适应城市生活;市民认知、文化缺位以及制度阻碍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精神压力产生的客观因素;自身文化水平、理想与现实差距以及其游离心态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精神压力产生的主观因素;从而提出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来消减该群体城市融入中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谈等方法,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在城里打工的心态差异,提出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双重边缘化问题的思路,以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且从理性层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成因,将经验分析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并试图从操作层面上探讨立足城市社区建设,寻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芳芳 《前沿》2014,(5):151-15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进城务工年限不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其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身份认同较为模糊,从而产生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一个双向的视角,一方面探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的各种宏微观因素,另一方面,以此作为切入点,反思现存的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最后提出了基于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分别从个案辅导及朋辈支持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倡导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危机进行介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1.
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应该把建立便捷开放的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网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把消解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作为改善其生存状态的制度保障,通过工会将其有效组织起来,促进其合法有力地维权,理性化解劳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已逐渐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社会学的研究已趋向成熟,而传播学则相对薄弱。基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发掘传播学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如何与社会学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进而反思和展望传播学在该领域的发展。这一方面需要借鉴他山之石,为传播学注入社会学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需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传播环境中,多层次、多变量和多角度考虑传播因素的影响,创新研究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董平  张玉玲 《人民论坛》2014,(10):170-172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市民化,研究他们的就业心理承受力困境、就业待遇评价力困境、就业法律诉求力困境、就业路径选择力困境、就业环境适应力困境,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问题不能单靠国家的制度和规范,还必须从身份认同感的培养、利益相关性的和工作适应性的自我调节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总算在湖南农村“挨”过了老家的春节,王勃迫不及待地回到熟悉的城市——深圳。过去五年里,他辗转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打工。学技术,听MP3,上网交友,25岁的他觉得和老家的环境已经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结构变化的规定性.在社会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城乡结构政策下的城市适应、科教兴国理念下的素质提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下的自由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在人口结构、社会空间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等四个主要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进入城市社会结构目标、成本、空间分布和制度调控下青年知识分子反向流动长期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10年调查数据,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居住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状况较上一代农民工略有改善,但就其整体状况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和居住生态支持系统,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通过自由地流动和发展,从而实现生态与和谐的居住,将是未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聂洪辉 《桂海论丛》2014,(4):116-120
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探讨,有研究提出了政府责任和市场供给多途径解决策略,但是,大多学者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主体性选择和主动调适。笔者通过调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购房即在家乡的地级市和主要在县城购买商品房,受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婚姻家庭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购房是非常现实的选择,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持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必须坚持多途径有重点的原则,中部地区县城以就业为基点,政策配套为关键,发展地方经济,发挥农民工各项政策的合力,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晶 《前沿》2011,(6):117-11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种种客观、主观上的困境,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都需要统筹协作,从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四方面入手,关注帮扶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发展,走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9.
1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连续7年锁定“三农”,并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使用,传递出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高度关切,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超过1亿人。与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不少人甚至没有农业生产经历。他们进城打工并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想通过努力打拼融入城市,寻求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