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性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良性社会治理承载的"合理性"双重维度来共同支撑。公共行政动态演进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无法实现良性社会治理目标,只有通过有效调适,实现"合理性"双重维度之间张力的平衡,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近年来,以城管柔性执法为代表的社会治理实践,在不断丰富"治理工具箱"的同时,也注重发挥价值约束对工具理性的规范和引领功能,从而显著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成为"合理性"双重维度张力有效调适的生动例证。价值理性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相对优势地位的确立,是合乎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正确策略选择,其通过将基层党建、服务行政、合作治理和行动者精神等体现价值追求的内容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为实现良性社会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晋江经验"以其系统而成熟的实践形态成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治理模式,该模式的演进为认识和解释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与有效治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章以政策工具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剖析晋江经济发展与政策工具创新的内在一致性,探索地方性经验转变为全国性经验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政府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精准运用政策工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协同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的阶段、需求、矛盾的变化而做出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3.
《探索》202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党建政策的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在对政府、市场和社会发展进行预判基础上主动采取的政治整合策略,延续了党一贯的以使命进行政治整合的传统。从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相关概念的使用以及对社会组织党建必要性、可行性、实操性的认知发展来看,社会组织党建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以建组织为主的原则框架搭建、建组织与扩工作并重探索创新、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和组织保障强力推进三个阶段。社会组织党建政策的演进并非单一的"冲击-回应"逻辑的结果,而是多重逻辑之间平衡的体现,即目的上政治整合逻辑与政社分开逻辑相衔接,组织形态上异质性冲突克服与异质性互补相交织,具体措施上的存量党建创新与增量党建拓展相结合,由此形成以党的政治整合引领社会团结的协同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治理形态演变历程来看,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嵌入性"特征。社会政策嵌入社会治理从"单一性嵌入"到"整体性嵌入",实现了嵌入的工具理性选择。社会治理嵌入社会政策从"双向性嵌入"到"多重性嵌入",体现了嵌入的价值理性判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政治嵌入,但社会嵌入和经济嵌入尚不充分,社会政策的工具理性滞后制约了社会治理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实现"整体性嵌入"和"多重性嵌入"就必须遵循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嵌入性"逻辑。  相似文献   

5.
容志  宫紫星 《探索》2023,(5):119-133
工业社会中形成的以综合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等科层制为主要特点的公共安全治理范式越来越难以应对日益复杂、不确定性的风险,走向韧性治理是后现代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必然要求。韧性治理将治理视为研究焦点,强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适应性,外显为治理机制在不确定环境中动态调适以保持演进活力,具有地方性、整体性、开放性、调适性的基本特征。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从治理范式的三个维度即作为核心框架的制度、作为行为指导的政策、作为行动载体的组织着手,构建一个理解韧性治理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探讨如何使治理系统更好地适应风险、敏捷地应对风险,可以达到富有韧性的、良善的治理结果。围绕使治理系统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韧性治理目标,稳健的制度系统通过保有健全完整、多样嵌套及学习演进的基本特征以保障治理秩序的稳定,灵活的政策系统通过把握治理形势及时机随外部环境变化有准备地调适,弹性的组织系统通过调整规模结构、强化领导动员及文化营造促成治理系统在常态与非常态间衔接转换。三者在动态演变中相互建构,通过良性互动促成韧性结果的达成。制度为政策限定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政策的治理空间,同时指导组织行动并对组织认知、行为策略起决定作用。政...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和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宜 《探索》2005,(6):97-100
农村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新现象,在农村的社会治理发展、演进中正在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和分析我国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重视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方式变革和完善中的重要作用,采取积极措施扶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和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创新,对于改善乡村的社会治理状况和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求实》2021,(4)
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价值导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由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均富平等"、改革开放初期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以人为本"、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人民至上"等六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社会治理价值体系。"自由解放"是革命发展的需要,"均富平等"是对革命理想的践行,"共同富裕"源于农民对"致富"的追求,"建立市场化农村社会"是对"共同富裕"的具象化,"以人为本"是对"市场化社会"的理性回归,"人民至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这一重要判断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国家治理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涉及到两个"十五年"目标的实现,必须优化国家治理方式,促进社会主要矛盾持续发展变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作为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经济相对发展不足,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紧紧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其"民生"改善对乌鲁木齐社会治理创新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通过调研,对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乌鲁木齐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容做了现状分析和总结,结合区情、市情、民情,挖掘潜在的能力,找出问题症结,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民情民意沟通、法律保障及社会民生领域的各项体制机制等方面研究和思考,提出具有现实性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史锦平 《唯实》2015,(3):64-67
全面推进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治理"结构性"调整提供了机遇。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共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格局,是推进街道和社区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全面了解掌握南京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现状,探索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政策机制,我们就社会组织发展及协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调研。一、社会组织发展及协同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近几年,社区作为社会整合载体和公共利益运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系统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就业政策范式变迁与变迁逻辑对调整和创新当前公共就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就业政策主要经历了安置性、统包统配、双轨制、市场化、积极的就业以及就业优先战略等政策时期,相应的就业政策范式在政策情境感知、政策问题认定、政策目标指向和政策工具选择上也存在较大的分野,但就业政策范式变迁遵循一定的逻辑。未来的公共就业政策在调整与创新上应综合考察政策环境,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着眼就业问题,借助治理的手段,更好地发挥公共就业政策在发展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祎 《实事求是》2013,(2):54-57
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也是民主法治进程深入推进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要求摒弃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科学把握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法治化、人本化、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努力破除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以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政府负责内容为依据,明确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及公众参与等层面丰富角色内涵,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认知和提升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作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补充,在承接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作为职能转移主体的政府和作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主体的社会组织都存在自身体制性的障碍。要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应锚定"善治"的目标取向,通过为社会组织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环境、建立政府购买的财力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等措施,全面深化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汪湖泉 《求实》2016,(8):50-56
社会救助的精准实施是公共治理运行方式与脱贫攻坚目标体系的有机结合,强调以主体规范为调整重心,充分结合公民、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各自行为规范以及责任规范的特殊性,以社会救助相关法规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来保障我国贫困治理的高效、全面和可持续。公民救助权利的精准保障应当从提升贫困认定标准的全面性、对象识别程序的准确性以及救助措施的回应性三个平衡维度着手。国家权力垄断性管理走向行政服务与社会自治共存,社会救助权力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要求调整政府间救助给付责任关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整体性制约,提升救助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法律激励机制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多元主体互动",用协商民主来丰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容成为内在要求。2014年崇州市率先在成都市区(县)中开展"社会协商会议"探索。研究社会协商会议广泛多渠道拓展路径,崇州市"社会协商会议"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对探索未来社会协商向更多新领域、新层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回应和平衡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治理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符合现代社会治理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于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需要通过加快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治理平台,基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结构功能与文化功能,党和国家在基层治理中高度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由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选择性培育”和“代表性覆盖”,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着活力不足的发展困境。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平衡“自上而下社区社会组织”与“自下而上社区社会组织”的二元结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需要同时兼顾“赋能”和“枢纽”双重策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队”和“蓄水池”的功能,实现对社区治理活力和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区域能否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初步形成、正式确立到全面深化的演进过程,其基本内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由非均衡发展中的协调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十二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既体现了党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模式、发展价值观和执政理念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关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与策略安排的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扶持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基于社会治理框架下设计出台公益创投项目等实现对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政策回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益创投政策文本的分析,通过对地方政府样本及其扶持政策逻辑起点、治理绩效逻辑、外部回应逻辑以及监管逻辑等方面的探讨,文章得出地方政府出台公益创投扶持政策决策逻辑的理论解释:既是政府内部治理改革逻辑与社会体制改革逻辑的博弈产物,又是对社会组织发展、社区服务支持和社工人才三者之间联动发展,实现"三社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迟行刚 《前线》2022,(10):80-82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具体落实,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创新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内容形式不断拓展、主体更加多元、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不断增强等新特征,对基层党组织把好治理方向、协调各方共同参与、抓好具体落实提出了新要求。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引领带动和调节平衡作用,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