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社区街角帮派的调查,试图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流动模式,并对他们最终沦落为犯罪青少年的原因,进行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帮派是指由25岁以下青少年参与的,三人以上固定成员、有组织和活动规则的从事犯罪与非行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青少年帮派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其犯罪人具有特殊性,而且所谓的“帮派”也是与成人的犯罪组织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青少年帮派也有可能为成人犯罪组织所利用甚至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帮派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矫正的措施。最终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承载着对青少年这一群体如何进行犯罪治理的概念,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概念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在青少年犯罪概念诞生前,我国对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是一元化的刑事政策。伴随着西方juvenile delinquency概念及其知识谱系的启蒙,国家逐渐开始对少年这一群体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但在其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却被我国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事实所建构。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建构,不仅使得我国重视并科学化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可能,而且还具有包容juvenile delinquency知识谱系的功能,使得有关少年司法的理念能够通过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载体顺理成章的进入中国。然而,这种"暗度陈仓"的方式,不仅为青少年犯罪概念争议和理论分歧埋下隐患,也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治理结构存在二元张力。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治理结构既非一体化治理,也非二元化治理,而是少年与成年二元混同治理结构。随着少年司法在我国渐臻成熟,尤其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修改,"少年"与"青年""犯罪"与"非行"在概念和知识谱系上的分离不仅必须,也是必然。这也意味着,青少年犯罪二元治理结构混同模式到了必须分离的时候。少年与成年犯罪的二元化的治理结构转型不仅关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的准确定位,还关乎未来的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目前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犯罪学对该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分析引起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本次研究采用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视角,对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类型进行重新解读,试图通过冲突视角整合影响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从而归纳出犯罪发生的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作为“问题青少年”的街角青年研究和作为“乡村问题”的乡村混混研究均是作为“问题研究”的“越轨”青年研究。街角青年、乡村混混等“越轨”青年群体的生长,主要是源于社会转型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位、主导性公共舆论的缺失与社区内部惩罚性机制的缺乏。乡村混混与街角青年的存在,已经不是单个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病。从社会病视角去看待、研究被添上“越轨”标签的青年群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越轨”青年本身。  相似文献   

6.
结帮犯罪,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有的帮派已发展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文章从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氛围存在的不足及其对对青少年加入黑帮、从事犯罪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法院、社会紧密协作,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感化,才能杜绝青少年结帮犯罪。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抽取1997-2007年十年间发表在《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青年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四本杂志上的研究文献(共1646篇)为调查对象,从犯罪原因、预防矫正、研究方法、各类犯罪类型及特殊人群犯罪研究五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即1997-2007年,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主要从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学校教育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献很少。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预防矫正主要从社会文化因素当中的社区矫正着手研究,占据了此类文献的绝大多数。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在中国还是很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在各种犯罪类型当中,有关性犯罪的专项研究最多,其次是校园暴力及毒品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犯罪问题也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借鉴考察伦敦帮派相关青年问题研究所使用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剖析了街头帮派中针对女青年的性暴力和性剥削问题。通过探讨帮派中两性观如何建构,研究有帮派背景的青少年容易发生性暴力的成因,探求为何有些地方的帮派成员将力量同男子气概混为一谈并且容易接受那些虚妄的强奸神话,研究大众媒体在帮派成员性剥削过程中如何催化了帮派组织的发展。在网络层面和个体认知方面,青年帮派成员所为之性暴力和性剥削存在被"正当化"的危险。本文研究结果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解释清楚那些危险有害的假定,有助于我们明确帮派性犯罪和性剥削现象的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1997年美国青少年跟踪调研项目的数据为基础,采用自陈法,统计了美国5至17岁青少年帮派成员的相关情况。调研发现,2010年,美国共有1,059,000名青少年帮派成员,占美国青少年总数的2%,14岁是青少年参加帮派的高峰期,占所有青少年帮派成员总数的5.0%,每年大约有401,000名青少年参加帮派,378,000名退出帮派,流动率为36%;美国官方统计的数据严重低估了青少年帮派成员的数量;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制订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当前,青少年吸毒已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调查发现,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供应和需求有所遏制,但冰毒等合成毒品的滥用呈上升趋势。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的实际情况,深刻把握滥用合成毒品青少年群体的群体特征、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遏制合成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笔者与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中致社区服务社两家社团合作开展了针对上海市100个吸食合成毒品青少年的个案研究。研究对象按随机抽样原则选取,由社工一对一深入访谈,研究对象范围基本覆盖上海市所有区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已然成为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通过个案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表面原因为家庭环境恶劣、学校监管滞后和社会风气不良,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矛盾与冲突。青少年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病",只有紧密结合社会现状,从家庭、学校、法律三方面寻求对策,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2.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投身于恐怖主义活动一线的人员年龄在二十岁左右。青少年暴恐犯罪呈现以下新动态:极端激进分子、青少年黑客与暴恐犯罪人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恐怖分子中青年少数民族女性成员的数量呈递增趋势;网上暴力恐怖音视频已成为当前青少年走上暴恐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基于上述态势,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强对青年少数民族女性"去民族极端化"的宣传教育和转化;依据《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反恐怖主义法》,将煽动恐怖主义行为纳入刑事法律惩治框架,以法律的威慑力防控青少年被暴恐音视频洗脑。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预防的艰难性已经形成共识。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且以青年犯罪为主。青少年犯罪具有以下特点: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多,且多是暴力行为;犯罪中留守儿童犯罪增加;犯罪前多有不良行为或不良嗜好;犯罪动机的突发性和单一性。根据青少年犯罪的最新特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系统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变量如何影响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罪犯数量大幅度下降,近几年开始有所缓慢回升,青少年罪犯占全国罪犯总体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然而,青少年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由此我们看到反映青少年犯罪情况的两个代表性指标一一犯罪数量和人口犯罪率。影响青少年犯罪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基数和青少年人口犯罪率,而后者更能够反映青少年个体及群体的越轨行为危险程度。我们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决策和实务工作中更应当密切关注青少年人口犯罪率,同时重视青少年群体人口基数的变化。此外,从罪犯数量和人口犯罪率两个指标来看,未成年人与青年两个亚群体差异较为明显,因此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不能笼而统之,需要日益精细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帮派"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被理解为对地理空间上的独断性的控制,为了经济利益而活动,既是帮派研究中长久以来的焦点,也是至今为止犯罪学上关于"帮派"定义的核心内容。在本文中,笔者在一项人类学研究中重新考虑了格拉斯哥青少年"帮派"和地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借助空间背景下布迪厄的惯习的概念,笔者强调地域主义和帮派行为应该被理解为不同的现象,并与后工业化城市中有限的空间自主性相联系。这种将两种概念分开分析的方法,容许在超越传统犯罪学的视角下,通过涵盖关于空间、阶层和身份的社会学理论去理解"帮派"行为。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年初,上海检方在审查一起普通的寻衅滋事案过程中,发现案犯均系“尊龙名社”的社团成员。顺着这一线索,有关部门逐渐揭开了这一网络社团的来龙去脉,并且深挖了这一网络社团所发起并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值得警惕的是,尽管这些犯罪本身并不严重,但在网络中组建帮派,进行违法犯罪无疑是在网络时代的犯罪新动向。尤其关注的是,与传统帮派形成所不同,网络帮派已经从传统的以熟人为基础的帮派发展路线转向了以陌生人为基础的帮派发展路线。基于此,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于2009年12月29号专门召开了“‘尊龙名社’”案的反思——青少年网络帮派现象专题研讨会”。本期主题研讨就是根据参加此次会议的办案人员及专家学者的发言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7.
在香港地区,青少年帮派已受到三舍会的控制。青少年在参与帮派活动时,基本通过三类主要途径来实现其“三合会化”的过程。首先,青少年被蛛网式组织结构吸收进帮派后,被“大佬与小弟”的关系所牢固;其次,三合会元素与理念亦通过帮派日常活动而逐渐向青少年灌输;最后,青少年帮派中不言而喻、但又极具强制力的规矩与控制方法,使得其成员在受制于三合会控制的同时,亦逐渐被三合会的价值观所同化。可见,青少年帮派的三合会化为三合会组织提供了新的兵源,使其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仍得以继续生存。  相似文献   

18.
冲突规范作为国际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适用哪国法律提供了依据,由于民商事法律关系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对冲突规范的要求也进而增加,而冲突规范也由传统的冲突规范发展到现代的冲突规范,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冲突规范,都有些小缺陷,以下将介绍概括介绍冲突规范的内容以及其发展及其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日益猖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利益格局会进一步调整,加之国际上黑社会组织对我国境内的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现在,新的发展趋势已初露端倪,其中之一就是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断向青少年这个群体蔓延,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中越来越大,青少年,无论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意义上讲,都是一个具有特殊研究意义、需要特殊保障的群体。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给青少年以更多特殊的保护,使青少年免受或少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黑社会犯罪的毒害,无疑成为了我们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12月16日,共青团宁波市委青少年服务中心、华东政法学院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在宁波召开了关于“低龄犯罪大关注”理论研讨会,就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展开了讨论,对预防犯罪低龄化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由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朱仰光主持,参加研讨会的政法界、教育界以及共青团方面的专家、学者约30入,各抒己见,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第二会长、华东政法学院徐建教授作了中心发言。他结合国际社会犯罪低龄化的现状与研究情况,论述当前我国低龄犯罪的严峻性及其原因,提出中国要针对自己国家的国情,加强低龄犯罪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