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小学到高中欺凌事件频发的问题,促使主要承担欺凌问题调查和防治的日本文部科学省更加关注受害者的权益。日本政府近年来也通过修订《少年法》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罚力度,通过制定《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欺凌行为的惩治提供更大的法律支持。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对加害者防范和惩处的不力而无法根除欺凌现象,故而尚需进一步调整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李卉 《法制博览》2024,(10):31-33
校园欺凌的法制化治理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群体性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愈发引人注意。群体性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是女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家庭教育问题、学校治理无力、大众文化及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然而,我国目前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制化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既没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罚措施乏力、违法成本也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园欺凌的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以及每个家庭最关心的事,但现实学校生活中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本研究通过以Q省中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建构系统化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以期减少校园欺凌现象,推动建设新时代的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相似文献   

4.
黄婕 《法制博览》2023,(12):1-4
近年来我国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项立法入手,浇筑了依法治理学生欺凌的坚实基础,但学生欺凌事件仍时有发生,暴露出基层公安机关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应建立健全防治学生欺凌的法治保障体系,强化公安机关防治学生欺凌工作机制,以构建完善的防治学生欺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5.
现今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青少年创造了更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但由于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以在校青少年为主的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家庭与学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常规处理办法与不足,以现行法律为出发点探讨家庭与学校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对预防校园欺凌提出一些建议,以更...  相似文献   

6.
校园欺凌行为的刑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快推进海南省未成年人“护苗”专项行动工作,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本研究介入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从‘心’开始,为成长赋能”——防范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现象的护苗项目,为未成年人提供校园欺凌筛查服务,进行校园欺凌现状、相关法律了解程度以及三方诉求的调查,并组织三类人群进行学习培训和团体辅导活动,以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进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未成年人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是文明社会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给欺凌者自身心理带来危害,更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应该及时遏制这种势头的蔓延.本文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借鉴了美日英德四国防治校园欺凌的经验,提出了应对我国校园欺凌可以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赵镇晓 《法制博览》2024,(2):166-168
学生欺凌事件频繁曝光,随着网络技术的渗透,学生欺凌方式趋于成人化、多样化,主体低龄化,范围扩大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研究我国学生欺凌立法现状出发,从法理角度探究法治化治理现状,进行制度研究有助于明确概念,促进公众对学生欺凌治理状况全面认识,督促社会重视依法治理学生欺凌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欺凌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日本的通讯业非常发达,其互联网的普及率已高居世界前列。而日本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率的不断攀升,在为中小学生开阔认知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广泛传播性,加之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而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人已经触犯了我国刑法。在公开的网络空间散布带有欺辱性质的内容或谣言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公开他人信息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社会秩序涉嫌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非公开网络空间采取点对点式的青少年网络欺凌难以认定为犯罪。就目前实践的情况而言,应合理划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规制范围,同时适当对犯罪圈内的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增强青少年寻求刑法保护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已日渐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由于对家庭和整个社会的严重危害性而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20世纪初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统计报告显示,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曾受到过身体虐待。何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会导致哪些危害?我国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现状怎样,存在哪些缺陷?在我国是否有必要制定一部统摄全国的《反家庭暴力法》,立法上又该如何进行规制?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依托对家庭暴力内在本质的深度剖析及有关家庭暴力立法的研究,认为很有必要尽快在国内制定一部统一的《反家庭暴力法》,以期这一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能早日得到有效地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在北京召开。在"两会"上,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议题被不断提及,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议案和讨论等方式表达了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高度关注。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也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总结或回应。本届"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对于近年来多次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给予了大量关注。民革中央提案建议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在接受《新京报》记者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回顾工伤纠纷处理适用法律原则的发展历史后,一方面着重对《安全生产法》在工作纠纷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对《安全生产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在工伤纠纷处理具体法律问题中的适用作了阐述;一方面,通过对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分析,提出立法和修改建议。通过分析工伤纠纷处理中《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适用,以期正确理解在这一范围中的法律适用关系更,优的实现立法目的,促进法的价值的实现,减少事故发生,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之最终社会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严重校园欺凌行为,目前只有《刑事诉讼法》单章设置了未成年人诉讼程序能够适用,其他实体法的规定都较为分散,因此立法论上的应对并不能达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所期盼的结果。在行为发生了严重后果时,未成年犯罪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致使民众不断地提出加重量刑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等要求。但是刑罚的方法并不能根治校园欺凌行为。因此需要在社会和法律层面采取措施去应对校园欺凌行为,在此方面可以借鉴邻国日本的做法。例如明确相关的定义,做到事有针对;进行数据统计,了解实际情况是否具有相当程度的严峻性;设置相关针对少年的立法;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主体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6.
孔维钊先生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本文认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其要解决的是某一方面问题,而且每部法律也不是孤立的,在运用时应通盘考虑所有相关的法律。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 对该法不能笼统称之为缺陷。  相似文献   

17.
学生网络欺凌属于侵权行为和冒犯性言论之结合,相应法律规制注重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公共空间交流秩序,同时协调冒犯性言论限制与言论自由保护之间的冲突。国内外现有的三种规制模式(私人规制、合作规制、法律责任规制)均有各自优劣,不宜绝对化。我国应当协同适用合作规制和法律责任规制:一是遵循政府规制的辅助性原则,提倡渐进性、多层次的规制责任配置结构;二是引入网络服务提供者审查的元规制原则,使其守门人责任配置实现信息管控与用户权利保障的协调;三是确立学校管教的修复式正义原则,重视扩张教育场域和修复学生群体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浅论动漫形象商品化权的法律保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培 《法制博览》2015,(3):61-62,40
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动漫形象商品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对由此而产生的权利即动漫形象商品化权的保护也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主要对动漫形象商品化权这一发展中的新兴知识产权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应针对动漫形象商品化权建立以《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和其他法律全方位保护的综合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指出: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法》是为了保障刑事判决、刑事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正确执行,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而制定的专门法律.社区矫正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执法工作,对于社...  相似文献   

20.
试论未成年人处置的宽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相继出台,人们越来越关注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问题,开始建构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全方位的保护体系,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的重要特点。“宽容”一词源于《荀子·非十二子》:“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意为宽恕能容人。因而所谓处置的宽容性,就是指在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和法律责任的适用上,采用较宽恕的法律标准和较容人的适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