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史和人类史合二为一的研究取向和理论视野,是他们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范式,从而在理论上构成了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生态哲学。而关于未来社会变革目标的"两个和解"观点,则为今天的生态危机,同样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最终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内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技术始终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从多个方面揭示了技术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技术与生态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践造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在生态危机的形成问题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态—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马克思认为危机的产生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关系,技术进步仍然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出路。科学理解马克思“技术之思”的生态意蕴,对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吴宁  马瑞丽 《学习论坛》2008,(12):32-34
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应是和谐统一的,但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多数人主张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呼吁建立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生态价值观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探求生态价值的可能性旨在为生态价值观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断深化的生态危机,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21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环境危机是人性的危机.随着生态危机的日趋严峻,迫使人们去思考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环境价值观上的哲学范式转变,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观和伦理观,而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其中科技成为导致生态危机不断深化的工具,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因此,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环境的蚕食.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缘于现代文明境遇中生态恶化和人的生存危机而兴起的生态文学,通过或描述自然的魅力、或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直击环境恶化的现状,让人重新认识人与生态的整体关系,促使人类社会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存样态向生态整体主义生存样态过渡,最终实现人、生态、精神和谐共存的诗意栖居。生态文学从人的生存危机出发,旨在纠偏生存危机背后的方法论根源,重构人的诗意栖居,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全球性公共危机,生态公正问题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在人与自然矛盾关系中的着重体现。现代性危机导致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是阻滞了作为公共价值的生态理念进入私人的价值体系和生活范式。因此,要探究生态危机作为现代文明危机的现实性,就必然要在资本批判的框架下澄清生态公正问题的公共性本质,即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展望超越现代性框架的关于生态公正的讨论,从而将生态危机及其公正问题在全球公共性的基础上得以回归现实生活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任传霞 《理论学刊》2005,4(7):63-64
所谓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它包括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比如自由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它们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与我们今天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他们生态思想中的和谐观念主要立足于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强调自然优先性,去建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他们认同“本体论的平等”概念,推崇“对话”;提倡以人与世界的在家园感和亲缘感为中心理念,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最为息息相关的对世界的关爱以及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哲学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但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深重的生态危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物质形态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形态的推动。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学习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充满关爱之情的"仁者爱物"思想、尊道贵德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崇尚简朴的"取物有节"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即: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关爱自然的生态观、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文明形态的更替来实现进步与根本性变革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种文明范式,它们同属于社会文明形态范畴中的两个子集。现代工业文明曾创造了丰硕成果,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生态危机的频发,也暴露出工业文明固有的内在缺陷,这便需要另一种文明形态与之进行转换。对于生态文明的呼唤,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行为及对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标志着人类意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真正醒悟,并踏上自觉规避危机和自我拯救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站在整个人类文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在揭示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指向性和理论穿透力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强调,资本逻辑导致了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的异化状态,资本扩张造成了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展。因此,制度变革是规避生态危机的最优路径。马克思自然观为人类指明共产主义社会两大"和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彰显了马克思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终极追寻。  相似文献   

16.
<正>危机与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盲目地改造与征服自然,带给人类丰富多彩又便捷的生活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21,(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全球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造成的影响,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着力解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快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4,(10)
对生态民主的关注源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后导致生态危机所引发的思考,借鉴生态学原理来研究民主,是民主研究的新视角。同自然生物一样,民主也蕴藏在多种生态关联之中,而生态民主的研究对促进人的科学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深远。本质上,生态民主将通过实现人与自然、自然物种、人际代际间的民主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平等包容、多元系统、动态开放是其特征,认识、制度、实践层面的践行使其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希刚  杨宏杰 《唯实》2009,(3):35-3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必然,构成唯物史观的重大主题。为适应绿色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绿色变革,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批判和历史动力,则是唯物辩证法革命性的本质呈现。马恩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道德观照,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最公平最普惠的生态产品、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承诺,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归。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观照,马恩生态哲学的现实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应对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此作出了回应和承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