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02,(12):31-33
苦口婆心,陈毅劝说项英东移苏南1940年1月,陈毅接项英急电:即速来皖南军部参加东南局和军分会联席会议。陈毅赶到军部的当天晚上,项英早在自己的宿舍里给他放好了一张行军床(陈毅每次去军部,都睡项英宿舍里)。陈毅将洗漱用具向床上一放,急问:“发生了什么事了?”项英连忙回答:“华北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下手了。甘肃省主席朱绍良策划了袭击八路军的‘陇东事件’;山西省主席阎锡山制造了‘晋西事变’,以6个军的兵力进攻晋西,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000多人;国民党第79军朱怀冰等部进攻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学术会上,我见到了他.他,叫黄祖友,原赣州地区计委副主任,13岁参加信丰油山红军游击队,1937年10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大余池江改编为新四军时,他是新四军第一批文工团员,他曾长期在叶挺、项英、陈毅、粟裕、陶勇身边工作.血与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项英一句话,他开始了艰难的戎马生涯池江改编时,一次,陈丕显同志到油山红军游击队三中队检查整编工作,见黄祖友个子矮,年纪小,一把将他抱到神台上,笑着说:“小鬼,这次我们要走很远的路,要开到北方去打日本鬼子,你年纪小,还是过几年再来吧!”黄祖友一听说要他回去,急得哇哇地哭了.这时,中央分局书记项英走了进来,见黄祖友鼻涕眼泪的,便问:“小鬼,你哭什么?”陈丕显在一旁解释说:“他年纪小,我叫他回去,他不肯.”  相似文献   

3.
“抗命”取得胜利 项英到溧阳县水西村一支队司令部驻地的第二天,瑞雪仍如飞棉扯絮,乱舞梨花.地面上、屋顶上,田野里到处一片银白,脚一踩上去就陷下二三寸深。项英和陈毅围着火盆,继续讨论问题。 项英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摞材料,翻了翻抽出一份递给陈毅。陈毅打开一看,原来是支队指挥部发布的那张“双减”布告——江南顽固士绅揭下一张作为“佐证”,告到三战区,又由三占区转到项英手里来了。  相似文献   

4.
项英的一生虽然毁誉不一,但很富传奇色彩。他多少次遇险又脱险,而最后竞死于他所信任的部下之手,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项英一生最危险的时候,是在红军主力北上以后,他和陈毅留在南方打游击的三年。 油山地处赣粤交界处。到达油山后,项英化名老周,陈毅化名老刘。两个人性格不同,陈毅好动,而项英好静,不爱说话,除了在棚子周围散散步之外,就是看书报,想问题,谁来了和谁谈话。两人都有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年至1937年10月,项英与陈毅等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成立了党的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苏维埃政府中央办事处。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梁柏台任中央办事处正副主任。同时留下一部分红军,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项英革命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贡献也尤为突出。党把红军的命运“寄托在他的勇气和忠诚上面”。  相似文献   

6.
按周恩来的意见办周恩来来皖南军部时和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陈毅等人商定的几个问题,项英经过王思之后,都同意了,有的已付诸实施。如第六团划归第一支队建制和江南第一、二支队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等问题,叶挺、项英都已分别报呈中共中央和第三战区审批。只有“向东作战”,由于形势急剧变化,项英又有些”五心不定”了。就在周恩来到皖南时,蒋介石很快就侦知了他的皖南之行的实际目的,派白崇橹、陈诚以解释汪精卫出走为名,到上饶与顾祝同密商对策。他们分析了整个新四军的现状后,白崇捧…  相似文献   

7.
新四军皖南集结 项英一行经过三天两夜的不停奔波,终于来到了皖南屯溪,在六路饭店与陈毅会面。 2月11日,项英接军部电报,说叶挺军长9日从武汉动身赴赣,要他速回。当天下午,项英、陈毅一行乘火车离开屯溪回南昌。12日午后到达南昌,司令部参谋处长赖传珠、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等人在车站迎候。回到军部,项英顾不得休息吃饭,立即去布置一新的军长办公室会见叶挺。叶挺依然像过去一样,身着便装,整齐清洁,举止优雅潇洒,只是大而有神的眼睛微露倦意,高大结实的身体也有些消瘦。  相似文献   

8.
陈毅与报纸     
1936年7月的一天黄昏,项英的特务员丁上淮,把陈毅的特务员宋生发拉到草棚子外面悄声说:“老周和老刘(项英和陈毅的代号)又到那棵大树底下去了!”“吵起来啦?”“不知道。”“走,咱们绕过去听听,万一吵到打起来,咱们好劝架。”“你瞎说什么,首长还会打架?”两个小特务员边说边从草棚子后面绕到那棵大杉树旁的灌木丛里躲起来。他们看见陈毅和项  相似文献   

9.
在我军的历史上,新四军之谜甚多,在其组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在编制从属问题上与国民党存在分歧;另一方面,由于项英的“左”倾关门主义,造成新四军内部有不团结的因素,其中项英与陈毅就有两次分歧。 第一次分岐: 陈毅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军部实行先斩后奏”  相似文献   

10.
突围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准备进行长征的同时,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在主力转移后,在中央苏区设立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及中央军区,由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区司令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项英、陈毅、贺昌、陈潭秋、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为中央分局委员。同时,留下红二十四师和十几  相似文献   

11.
柯云  丽阳 《世纪桥》2011,(2):32-32
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陈毅率领的蒋击队经常隐蔽在深山密林里。每日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乎天天都要转移、行军.和敌人周旋。陈毅除了携带驳壳枪、雨伞、公文包之外.他和项英腰里还分别缠着一个布口袋。这个布口袋里面装着关系到部队生死存亡的重要东西.  相似文献   

12.
1939年3月,何士德到新四军军部工作,负责组建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并担任队长。何士德到军部时,正赶上参加欢迎周恩来副主席的晚会,他唱了一支《歌八百壮士》,陈毅也即兴唱了《马赛曲》。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陈毅感慨地对周副主席说:"我们新四军应当有支军歌!"周恩来说:"好呀!你是诗人,你就写个歌词吧!"陈毅慨然应允,并商定由何士德谱曲。1939年7月1日,军部文化队请军部首长听唱、审定军歌。大约中午时分,项英副军  相似文献   

13.
四、与陈毅的战友情谊 9月,项英、陈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作为中共粤赣特委和红军游击队的全权代表前往赣州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熊滨等进行谈判,快商合作抗日的具体事宜。 项英、陈毅下山谈判,在赣州引起强烈反响,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贺怡、王贤选、何斌等人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激动得热泪直淌。他们马上到赣州城内中华大旅社去见下榻在此的项英、陈毅。 当贺怡一踏进项英、陈毅的住房,项英、陈毅双双上前,一人握住她一只手,久久说不出话来。经过了极端艰难困苦的三年斗争,老战友重逢,贺怡心潮翻滚,百感交集,这位坚强的革命女性止不住放声痛哭。陈毅抚着贺怡那不停颤抖的双肩,只觉得  相似文献   

14.
由于博古、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主力红军要继续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已不可能了。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如下决定:一是项英、陈毅等1.6万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继续留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长征。  相似文献   

15.
据载,解放初期,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时,身边有两个秘书。每当陈毅批文件、做决策时,两个秘书总是说:“你的决定太英明了”,“你的批示太正确了”。这种现象,陈毅当时并不在意,可事后检查起来,他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一些蠢事和错事,心里很不好受。他想:秘书恭维自己虽然不是坏心,更不是有意加害自己;但一个人如果听不到不同意见,总是听一些悦耳的恭维话,就难免犯错误。于是,他决定换秘书。陈毅对新调来的秘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敢于提不同意见,并说,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会少犯错误。然而,也许是“时代背景”的不同。现在,坚持陈毅同志那种观念的领导似乎在逐渐减少。于是,就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喜谄好谀,非常喜欢听取别人包括秘书那些恭维的悦耳之言。甚至还有少许索谄取谀之人  相似文献   

16.
向敌后进军 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给项英回电:“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项英接电后,和叶挺、袁国平、张云逸等商量再三,终于作出决定:委托陈毅先组织一个先遣支队,出南陵深入江南敌后进入战略侦察。其实,3天前的那个夜晚,项英提出派先遣支队后,陈毅就开始筹备了。他挑选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支队一团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担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三个连,由一、二、三支队的侦察连组成,大多数是经过三年游击战争考验的老战士。每连配备两挺机抢,一部电台,一个短枪排,全支队近500人。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次副总理陈毅将要去成都,临行前向毛泽东告别。陈毅的浓重四川口音唤起了毛泽东对一位老友的思念,他向陈毅问道:“你们四川有个王光祈,你知道吗?”陈毅答:“不知道。”毛泽东说:“你到成都时可以问一问是否有人知道。”到了成都后,陈毅在宴会上遇见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向他打听王光祈的下落。李劼人说:“王光祈是我中学同学、少年中国学会会友。  相似文献   

18.
王祖远 《党史纵横》2013,(10):34-36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共合作之前的三年时间,项英和陈毅一直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得知国共第二次合作后,项英和陈毅果断转变斗争鼻潞.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游击队员想不通:共产党人怎么能与斗争多年的敌人“合作”?其中思想斗争最复杂的便是谭余保领导的湘赣游击队。他们坚持在江西武功山区与国民党军对抗,  相似文献   

19.
面对叶挺的辞职出走 1938年1O月初,正在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项英,接到中共中央长江局转来的叶挺于9月30日给他的电报。电报的要点是;“我军在战局激变中与各军关系更为复杂,且部队整训实属繁重,原非我独立所能处理”;“你离部之期已远逾叔时之约,恳即从速南归”;“我拟于下月初赴顾(即顾祝同)处一行,如能请准假,则返香港,观察各方情形。你何日回,盼即告之”。 项英是7月28日离开军部去武汉长江局述职的,原计划几日后返回,因中共中央要开六届六中全会,王明要他代表长江局去作会议的准备工作,便直接由武汉乘飞机到西安,转  相似文献   

20.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赣粤边已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央办事处主任陈毅如旱盼甘雨似地渴望能得到党中央的指示和了解当时斗争的形势。一天,地下交通员张更生送来一些由香港出版的新文化书刊给项英、陈毅同志看。他俩仔细地阅读。项英从香港出版的《新学识》杂志中,看到有一篇介绍中国各党派的文章。从中了解到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