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尚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其中,必然包涵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诸环节.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总体分析;其次,评价了在当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观念文化存在诸多不适应性;最后指出传统法律文化已基本不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应立足当代中国实践,重塑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全面体现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因此,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关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一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是,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置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研究,以及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著作极为鲜见。著名学者王国炎先生以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依托,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大量独到的见解,其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5年…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在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中,我们既超越了历史虚无主义,也超越了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获得时代性意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6,(6)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且得到延续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稳定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注重和谐统一、伦理道德和以人为本。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与现代文化开放性的冲突,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困境的主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只能是继承、借鉴、创新三者的融合,并在传播中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驰入世界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充分理解它的丰富内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相承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科学理论成果,必须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途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只能批判地继承,而不能割断和抛弃。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不应该是对立的,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这就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要真正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解决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祝和军 《前线》2017,(1):55-58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对近代以来激进派和保守派加以扬弃,既要基于现时代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鉴中丰富中国文化,更要在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双重视阈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更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4,(Z1):81-83
<正>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到来,特别是一百多家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全球各地学人的接受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正向一个工业化强国和现代化国家迈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传统观念被新的价值观念替代,在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外国文化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及其条件的学说,一经传入中国,就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根,也是现代社会无法消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集合,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最优良文化基因,凝结着亿万中华儿女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并被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传承发扬。剖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文化精髓,使它更好地实现现代化转换,是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亦是助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实践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总称,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了千年来不断累积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光辉的文明成就。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理念通俗化且为大众所了解的文化观念,尤其是其核心观念的积淀和与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5,(5)
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创造力的发展,生命力的延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面向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其实现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二者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同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徐宗华 《学习论坛》2005,21(11):52-5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中国近代力图使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经历了“三代别、六阶段”,经历许多艰难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了一条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既需要以西方社会文化系统为参照,引进适合我们需要的思想观念,更需要以中国社会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为基础。因而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社会的客观环境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其它任何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7,(7)
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硬实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突显的今天,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走在世界的前沿,将必须推进实现文化现代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则是实践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所在。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入手,通过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进行理性的思考,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