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而统筹城乡发展能促进城镇化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城乡统筹的视角下,加快城镇化发展需要多方面转变与创新,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空间与产业格局的城镇化转型;实现政府管理、劳动保障、城镇投资等多种机制与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让我国城镇化呈现出"半城镇化"、"伪城镇化"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迟缓、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和房地产开发政策垄断造成的。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必须消除这种城镇化率的差异,从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体制因素入手,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与服务。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资金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率不高、支持结构单一等问题,应通过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加大信贷资金投放等途径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应通过形成金融支持体系、健全融资担保增信体系等措施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征程中,作为财政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和保障,积极通过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等多种手段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当前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以建始县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艳成 《求实》2016,(8):57-6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完善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机制。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滞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博弈的结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社会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四力一体"的驱动机制等。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5,(2)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城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在推进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发展模式占主导,一味追求以物为中心的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主导下的旧有体制阻碍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公共产品供给不到位,公共服务均等化受阻;城市病问题突出,人们的宜居环境遭到破坏等。要实现人的城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保障农民的权利,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消除人的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及最大内需所在,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努力转变政府领导方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历史本性。资本创新导致了空间资本化,迎来了全球性的空间生产,其表现形式便是全球性的城市化以及城镇化。资本与空间的联姻,一方面资本逻辑极大地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资本逻辑造就的"过度生产",造成了空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背离了空间生产的终极目的,导致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充分利用资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当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新型城镇化理念的现实背景是,一方面,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至少包括六个方面: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是"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是注重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地从哪里来的问题、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现代农业谁来搞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3,(12)
综观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和发展。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正在或将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须寻找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农民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此,县域农村一方面要注重中心镇建设,另一方面城市要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而中心镇应建成"四化"协调发展、注重社会效益、引领现代农业和培育职业农民的小城镇。唯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有可能成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制约福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总体水平不高、城乡规划不协调、要素资源匮乏、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城镇内部存在新的"二元结构"倾向等。推进福州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城镇化建设实践证明,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完善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城镇的集聚效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二是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三是转变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四是推进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放大辐射效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抓手。五是注重人文关怀,尽快实现居民文化自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邓遂 《理论研究》2019,(6):40-45
在中国社会城镇化转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中国需要在紧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前提下,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借鉴古今中外社会治理文化精华、吸取西方城市化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城镇化新理念,以实现社会治理文化创新。以社会治理文化创新破除制约城镇化的社会治理制度枷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打造有利于城镇化的包容性文化环境,引导我国由集中型城市化升级为分散型城市化,开启城镇化新进程。  相似文献   

14.
米恒 《理论建设》2017,(6):78-83
新型城镇化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流动人口多元诉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立足于本地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整体规划,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理,倡导多元共治,培育社会公德,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在城镇中文化、身份上认同,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维度。基于理论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根”;基于历史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萌生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之“脉”;基于实践逻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轫于中国城镇化实践之“中”。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把握其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所体现的逻辑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于现代城市化与全球城市化并行的压缩型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化率超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的同时,城市社会不和谐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城市体制之外的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城市体制内低收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特征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强拆问题等方面.和谐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生存权、共用权、环境权、参与权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等5个方面.确立以社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由经济发展主导型向社会建设主导型转变,把社会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口,是实现和谐型城镇化的基本战略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成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建设与治理的典型范例。深圳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政策引领下的渐进城镇化、市场经济驱动的快速城镇化,以及规划引领下的高质量城镇化三个发展阶段。深圳的治理体制机制因应形势与环境变化不断地变革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圳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变革和政府管理行为调整有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治理的变革需求,从而满足了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安徽的新型城镇化应体现地方区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安徽加快创新转型发展和实现"三个强省"战略的现实需要。安徽应在遵循国内外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在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型城镇化的共性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从安徽省情实际出发,走体现地方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上应体现区域功能特色,在城镇化的体系结构上应体现网络结构特色,在城镇化的建设布局上应体现生态环境特色,在城镇化的品牌塑造上应体现主导产业特色,在城镇化的文化内涵上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新湘评论》2013,(5):30-32
近期,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让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平添了一份担忧,但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却使人们对中国美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即“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中国开始对自己的发展有了一个精准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程骅 《求是》2012,(14):35-37
城镇化与国家的工业化相伴随,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越50%,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城乡产业互融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