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架构中的ADR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前后的ADR实践的不同情况 ,以及目前英国ADR实践的特点 ,提出了英国ADR实践对我国的几点借鉴。  相似文献   

2.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系在学界的推动下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但由于某些原因而在民事司法实践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当前由中央政法委主导的民事司法改革看似是在走回头路,实是我们党为了纠正误入歧途的民事司法改革而作出的艰苦努力。我国未来的民事司法改革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学术性之间取得平衡,如此方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3.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正在进行的民事司法改革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场改革,从哲学基础到诉讼程序,从民事诉讼到证据、律师、法律援助及ADR等相关制度,其广度和深度令人惊叹,显示出其领导者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魄力.本文利用在英国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论述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起因、主要内容及初步成果,并探讨其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香港地区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各国改革经验,立足本地具体情况,于2009年4月2日起施行新民事司法制度。这项改革涉及广泛,影响巨大,被称为该地区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研究香港民事司法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可以从中学习其成功的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存在着法院与当事人间的失衡,即法院主导改革,当事人权利保护不足;法院和检察机关间的失衡,即检察监督权被蚕食;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间的失衡,即人民调解程序过度扩张"三大失衡"。为此,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应当注意合理配置法院和当事人关系,充分考虑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尚不成熟的国情,在遵循民事诉讼规律前提下解决法院和检察机关权力配置中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6.
201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民事诉讼法》。新法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制度对民事诉讼及纠纷解决机制做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这是近年来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现代化转向的一次努力。此次修法顺应了诉权保障宪法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是“接近正义”理念在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更有效地保障民众“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今后的民事司法改革应更加注重设计的整体性与统筹性,从而实现司法各要素全方位的变革。将“诉权保障”确立为民事诉讼法的最高目标,不但是完善立法的必备基础,也是公正司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末,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决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被正式提出,由此,司法改革成为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P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学者将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视同于八十年代末期展开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产生的背景:“尽管在时间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于当前全面铺开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发轫于审判方式改革。但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整体司法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发性动力是基本一致的。”(2)虽然我国司法领域中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别的国家的做法,但必须善于借鉴,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文章从中美的比较,分析我国民事审判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和美国审判方式可资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缺陷及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诸多问题 ,已经成为实现司法改革目标的障碍。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缺陷的同时 ,探讨了民事再审程序重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制度中存在着一些理念以及实践上的缺陷,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及有效的运行。文章在总结民事审判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及借鉴了国外立法,力图完善现有制度中的不足之处,以使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符合正义、效率和秩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程序正义问题是近年来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实现社会正义重要程序之一的民事诉讼 ,不仅需要程序正义 ,更需要程序正义得到保障。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轻程序正义的现象 ,程序正义意识薄弱 ,必须对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改革 ,如确保法院和法官的独立、辩论主义的确立和法官释明权的赋予、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和司法公开原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证据交换制度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引入的新生事物,该制度的引入有利于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与效率理念的实现.本文主要对该制度在我国出台的历史背景及现实价值、实施现状及原因、完善举措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制度建立在两审终审制的基础上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目标的追求 ,并产生制约上诉功能、诱导上诉投机、违反“不告不理”原则以及“终审不终”等诸多弊端。为此 ,应当借鉴外国司法改革的经验 ,立足我国国情 ,在完善第二审程序 ,构建三审终审制的同时 ,严格限制再审程序的启动。  相似文献   

14.
民事执行工作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稳定和谐,对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民事执行制度及其运作所体现出的传统民事执行理念是公法秩序的维护优先于私法秩序;说服教育的办法优胜于强制措施;实体结果的公正优越于执行程序公正;民事执行的开展专属于法院司法职权.在反思传统执行理念的基础上,应树立和大力倡导新的执行理念,包括优先保障私权理念、强制在先理念、程序正义理念以及联动执行理念.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主要诉讼收费制度制订于1989年,司法实践的变化使收费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和模糊之处。无论在一审程序、二审程序还是审判监督程序中诉讼费用的设计都存在应不应该收费、应向谁收费和负担比例的问题。合理的诉讼费用制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司法理念和对人民法律保障的程度。诉讼费用制度事关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和司法的最终公正,是民事程序设计中的大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亟须完善。  相似文献   

16.
薄弱的证据法传统和并不浓厚的证据法意识使我国证据法的发展必须从本土之外寻找启迪。司法认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我国证据法学者的研究视野。该制度能兼顾诉讼公正与效率,强化司法在一国政治及社会体系中的平衡器地位,弥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缺陷,因而对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 ,无论是在实务界还是在理论界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以及对程序独立价值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所有这些使我国过去审判和实务中“重实体、轻程序”的顽疾得到了革除 ,提升了当事人对民事程序进行的主导权和决定权。但是对于作为终结程序运行的民事判决及其存在的问题却鲜有人论及。  相似文献   

18.
民事再审程序是实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司法权威和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但是现有程序体现的理念与司法独立和程序正义的观念仍有相冲突的.本文拟在厘清民事再审的概念与程序功能、比较其他法治发达国家民事再审程序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作一些理念上的探讨,以期重新审视和进一步改造我国民事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