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节在中国有两千余年历史,已经深深地渗入国人心中。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各个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在新加坡,在韩国,那里的人们也过起了端午节,政府对此节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更有甚者,韩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于是乎,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于是乎,我们要问,是谁抛弃了中国传统节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与提案: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对韩国的做法,我们更多应当是反思和借鉴。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在制度上、法律上捍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蕴涵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现在过节,正日渐沦为只存在于“唱经济大戏”上。显然,我们该向人家学习,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与其临渊“怒渔”,不如退而结网。  相似文献   

2.
张建春 《江淮法治》2007,(6X):22-22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节在中国有两千余年历史.已经深深地渗入国人心中。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各个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在新加坡,在韩国,那里的人们也过起了端午节,政府对此节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更有甚者,韩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于是乎.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于是乎.我们要问,是谁抛弃了中国传统节日?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与提案: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对韩国的做法,我们更多应当是反思和借鉴。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在制度上、法律上捍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蕴涵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现在过节,正日渐沦为只存在于“唱经济大戏”上。显然,我们该向人家学习,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 与其临渊“怒渔”.不如退而结网。  相似文献   

3.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节在中国有两千余年历史,已经深深地渗入国人心中。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各个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在新加坡,在韩国,那里的人们也过起了端午节,政府对此节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更有甚者,韩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于是乎,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于是乎,我们要问,是谁抛弃了中国传统节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与提案: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对韩国的做法,我们更多应当是反思和借鉴。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在制度上、法律上捍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我国传统的节日中,蕴涵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现在过节,正日渐沦为只存在于“唱经济大戏”上。显然,我们该向人家学习,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与其临渊“怒渔”,不如退而结网。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探讨越南四个主要民间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习俗,期盼对人们了解越南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进而了解越南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间的差异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习俗的现代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如挂艾草,悬菖蒲,撒雄黄粉等,符合现代的卫生理念,对今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饮药酒,食粽子和泡药浴等端午习俗稍加改进,可以收到健康和养生的实效。本文认为只要我们注意发掘和宣传,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必然能在现代的土壤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车凤 《方圆》2020,(2):68-69
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民间故事和传说都是流传最广泛的“文化遗存”,它们负载和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国,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跟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故事,其中关于春节的故事最多。所谓“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中国古人的节日和节气,都是基于农耕文明的土地基础生长出来的,所以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传说的背后就是人的观念思想的折射。概括说来,春节的民间传说中主要表现了以下一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民生     
“文化端午缺失”原因何在“吃粽子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端午节已然成了“粽子节”。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已被日益淡化。有媒体记者做过有关端午节的采访,在60多位受访者中,有50位是15至30岁的市民。其中部分市民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惊爆答案”之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某位皇帝;“惊爆答案”之二:屈原投江是“为情所困”;“惊爆答案”之三:艾草是用来包粽子的。如果是个别年轻人的无知,尚可归咎于个人因素,既然是普遍的现象,倒是不妨从教育方面来找找原因。时至今日,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不二法门。历史…  相似文献   

8.
这一期杂志出版之时,一年一度的“两会”正在开。人民代表正在代表人民为“十一五”规划等议题殚精竭虑。国家大计要规划,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经营”民俗节日》一文中,民俗专家萧放“经营节日”的创见让我们的心海为之微澜。在这个因200多个城市“禁改限”而爆竹声声的春节刚过,他谈起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时提及“经营”二字,应该含有规划之意。萧放本人就参与了“祖国传统节日”课题调研,而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他所在的课题组提交的“关于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研报告”。在“…  相似文献   

9.
<正> 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我们国家里,还有没有阶级敌人?要不要加强对敌专政?这既是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个重大实际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纯洁性,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一、分清敌我是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尖锐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①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完全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究竟还要不要分清敌我呢?有的人认为既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就不要提什么“阶级敌人”了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也是全世界创新创业者的节日。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庆祝活动,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宣传知识产权文化。其实,这个节日的设立与我们国家很有渊源。20年前,中国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共同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根据该提案于2001年正式将每年的4月26日设立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知识产权事业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公司立法理念的选择——以中西法律传统比较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曾被反反复复地提出,又由严肃的思想家们以形形色色、奇特的甚至反论的方式予以回答。〔1〕然而由于中西社会文明、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不同,法的概念似乎难成定论,法律所内涵的精神也各有不同。在中西公司立法中,法律条文更多地或强调国家强制,或彰显私法自治,不同法律理念的选择正是不同法律文化传统的必然产物。一、中国的礼法文化与公司立法中的国家强制(一)追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礼法文化礼主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尽管礼源自古老的祭祀仪式,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礼成为维系国家秩序的工具。从法的角度说…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精神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中国自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的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综合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大致上由传统法的观点。法律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实践、法律物质实施、立法、司法技术与艺术构成,其中法的观念与法律意识是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法律规范与实践是最主要的文化载体。我们要探讨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必然要以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为媒介,深入探究其内在蕴含着的法的观念与法律意识。一、国家本位主义,阻却了社会主体对法的精神的认识。国家专制的“依治”与国家大义的“德治”在这一点上殊途同归。国家本位主义,产生于“…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的法治建设,往往只注重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法律精神的培育。法律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升华,无论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亦或是“法治就是公共秩序的存在”,人们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中国要真正走上法治之路,培育出本民族的法律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具有相当底蕴的法律文化。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法治文明,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和移植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社会转型,为现代法治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础。我们应该注意研究社会中促成人们合作、遵守规则的条件,因为那才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一再号召我们“学习鲁迅”“读点鲁迅”,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为执行和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奋斗。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行为的挡箭牌了”。(《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二四三页)“四人帮”正是把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词句当作完全背弃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韩国作为一个后发工业化的国家,仅仅短短三十多年,创造出神话。从一个“三无”国家(无资本、无资源、无技术),“一个最不可能成功的国家”(美国资深记者Jonworonaff语)一跃成为了最迅速地实现着工业化和世界化进程的国家。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最发人深思的事件之一。认真考察韩国科技战略的深刻作用,从中把握他们极富民族个性的科技战略特征,分析韩国产生这样科技战略的背景,这对于我们无疑会有可供参考意义。这不仅仅因为韩国是我国最邻近的国家,而且它在历史和文化上与我们存在深厚的渊源关系。更重要的是,自从改革开…  相似文献   

16.
非遗保护:知识产权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知识产权》2011,(1):38-39
2010年,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那一年最惊动的事情,莫过于韩国人申请了江陵端午节,至于后面“中医、韩医”之争,名人地域之争,版本太多,不足以为信。但韩国申请江陵端午节的事件,还是引发了足够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其内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存在着冲突,但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超越时空的合理因素,诸如“以人为本,恤刑慎罚”的思想,“明德修身,注重教化”的思想,“追求和谐,调处息讼”的思想等,它们都可以作为我国目前进行法治建设的积极文化基础,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族身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事实,不少制度性的差异安排以民族身份为分类依据。这种模式的民族制度明确和固化了族群的界限,削弱了公民个人对国家、国族和国民的认同,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构成巨大隐忧。政治与法律中的平等原则已经一再向我们昭示,种族不是实施差异对待的一个合适分类。而美国和传统中国在处理族群问题上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成功的民族政策的 精髓就是把族群问题“非法律化”和“文化化”。因此,让民族身份逐步退出法律事实领域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道德操守的重视程度,可说是无与伦比。浩如烟海的正传野史,对“无辱官声”者的赞扬和对“有玷官箴”者的谴责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吏治腐败恰恰又是中国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顽疾和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重要成因。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但传统人治文化中所存在的道德悖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留下的这一遗产,正视这一悖论,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官员腐败行为的事先防范,注重对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在西方特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要求。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我们应当在充分审视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把握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和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的异同点,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消化和整合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