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强 《中国民政》2023,(13):22-23
<正>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转介、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广泛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大力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社会化,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专业救助服务,切实提高救助服务成效。搭建平台,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把社会组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要求全面发挥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立法不完善,从而使得城乡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困难重重.结社自由为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提供宪法基础,完善立法是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的前提,通过建立完善的诉讼机制来构建社会组织管理司法救济的畅通渠道.  相似文献   

3.
邱煜 《求索》2011,(11):80-81,170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公安职能。当前,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意识开始形成,参与形式多样,但公众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制度化渠道少,制度保障尚有不足,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深度不够。应更新公安社会管理的理念,更多地依靠公民力量解决公安社会管理中的难题;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鼓励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规范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激励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机制;建立对公众参与信息的搜集、响应机制,加强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首善之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首善之区中,紧密结合首都实际,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工作网络,着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生,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享局面.努力走出一条符...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区管理的形势逐渐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旧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远未形成.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和谐,需要举全社会之力.社区统战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智力密集、资源丰富、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等优势,可以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之间牵线搭桥、凝心聚力,为社区管理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其中明确强调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促进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发展以及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社会矛盾。承担着社会矛盾化解任务的检察机关,必须立足检察监督职能,积极搭建民众诉求平台,畅通社会矛盾化解渠道,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市社会资本活跃、文化资源丰富,不乏有意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为了广泛吸纳这些社会资源,政府应建立配套制度,搭建方便快捷的合作平台,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目前,北京市通过政府采购、委托管理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但是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社会参与,在参与机制上也缺乏规范性,对社会参与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估无法可依。我认为政府应该挖掘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以吸引  相似文献   

9.
夏生水 《江苏政协》2012,(12):45-46
中共十八大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建立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09,(6):42-42
邓聿文2009年5月5日在《学习时报》上撰文认为,公民的参与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与自由权、平等权、社会权一样的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要使人民平等地、公平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就中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来说,必须要畅通人民对社会经济事务的参与渠道,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尤其是政治参与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3.
闫金山 《理论月刊》2023,(9):113-122
第三次分配对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既是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次分配自然离不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连接者角色,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社会捐赠相关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服务提供能力欠缺、民众声誉评价影响力不足、社会组织对捐赠主体的形象宣传力度不够等是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面临的主要困境。针对性地完善社会捐赠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提供能力,提升民众的声誉评价影响力,加强社会组织对捐赠主体形象的宣传力度等是优化社会组织高效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14.
吴洪彪 《群众》2012,(7):30-30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的积极因素,让社会组织真正履行“润滑剂”、“减压阀”、“调节器”等独特功能,有效形成“中间协调层”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支持机制之建构及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率、适用成效等诸多方面。本文从社会支持概念入手,对我国社会支持机制研究脉络、附条件不起诉社会支持机制内容及经验模式进行梳理,认为当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社会支持机制存在社会支持机制的体系建设不健全、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的意识不高、社会支持的专业化程度不强、社会转介机构的数量不足等问题,继而从完善社会支持机制工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建构、增强社会支持机制专业化建设、加强社会支持体系中转介机构建设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结合社区实践,我认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加强社会管理的全方位建设。其中要以不断改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方式为先导,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持续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引导发挥好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主力军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相似文献   

17.
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工作是社区矫正的内在要求,也符合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具有多重价值。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工作存在志愿者参与度不足、参与形式化、缺乏相应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等问题。目前需要探索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的有效的、可行的形式与方法,以促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矫正工作之中;可通过社区矫正立法和完善参与规则的制度安排,以及志愿者选拔、职责划分、管理等具体的工作机制来推行新的社区矫正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浙江公羊队等民间救援组织走出国门,参与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被列为2015年全国社会组织十件大事之一,这既是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进程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我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灾害救援的一个缩影。找准切入点,创新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社会治理,日益进入政府和公众视野。浙江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区,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推动了社会组织的  相似文献   

19.
张克坚 《前沿》2014,(9):34-35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蓬莱市虽然积极畅通和规范诉求渠道,但由于法律政策的缺乏,机制体系的漏洞、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诉求渠道仍然不畅通和不规范。因此,积极探索、规范诉求渠道体系,对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减灾救灾中的社会联动参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力量参与是减灾救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减灾救灾格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在转变减灾救灾观念的同时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构建社会联动参与机制,在减灾救灾中实现社会力量全过程参与,打造自救、互救、公救相结合的减灾救灾网络,即建立政府居中指挥协调,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神经,一点动,全线动的全社会联动参与的减灾救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