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立案检察监督的现状分析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事立案中"当立不立"和"不当立而 立"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除刑事立案执法存在问 题以外,也是有关法律程序不完善的反映,与检察监 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本文探讨 了刑事立案的法律性质和刑事立案检察监督的理论 基础,提出了健全刑事立案检察监督程序的立法方 案和制度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娄秋琴 《法人》2020,(1):72-73
说起刑事法律风险,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自由甚至生命的丧失,也都清楚地知道刑事法律风险一旦爆发的致命性。在企业管理层眼里,民事违约和行政违规时有发生,对应的法律风险不可避免,但刑事法律风险发生概率极低,只要自己不主动去实施犯罪,风险就是可控的,从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考虑,企业没有主动构建刑事合规体系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汪贻飞 《政法学刊》2008,25(1):22-26
我国刑事立法观念、司法观念、律师观念远远落后于我国现行刑事辩护制度,因此造成了辩护制度与法律观念之间的"不兼容"现象,这种"不兼容"现象使得我国刑事辩护制度裹足不前。所以,刑事诉讼观念的相对滞后是我国刑事辩护障碍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网络服务提供者如何妥当刑事归责,需以技术功能上的层次分类为基础,从刑事政策、法域竞合、新型罪名适用上进行体系检讨.就其分类,宜采取"三层次分类法"予以重塑.就其刑事归责,因风险控制能力与监管义务的不同,首先精准调整指引出入罪解释的刑事政策.在此基础上,以"同一法律事实"所涉具体规范目的 是否一致为逻辑起点,结合违法判断...  相似文献   

5.
王云飞 《法制与社会》2013,(17):260-261
从古至今,刑事案件在各类案件总量中的比重是较大的,一直是人们高度关注的一类案件,但是在当今中国,刑事案件比例不断上升的时候,律师却对刑事辩护敬而远之,这是由于我国法律对辩护人责任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实践中刑事辩护成功率低、律师办理刑事案件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其主要问题有诉讼构造不合理,控辩不平等;缺少程序性辩护权;律师刑事辩护的风险大;以及无罪推定原则的"虚假"适用等原因。本文详细分析上述问题,并结合外国立法经验对我国辩护人在刑事审判中实际责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勇 《河北法学》2012,(12):136-143
"毒胶囊"事件涉嫌药品安全犯罪,凸显了我国药品安全风险及法律监管存在问题。根据风险刑法理论,风险调控的刑法理念包括保障公共安全、积极风险预防、法益前置保护、主体利益平衡。药品安全风险调控的刑法功能表现在风险的识别、预防、控制、分担、转移五个方面,即药品安全的法益分级和前置保护、严密刑事法网、风险义务分配、刑事推定适用。药品安全风险的刑法调控是有限度的,应当从犯罪概念但书的适用、兜底条款的把握、严格责任的否定、刑事与行政处罚的衔接四个方面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正当性再证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通荣 《河北法学》2011,29(10):193-197
受西方现代法治之"权力分立"、"司法独立"及"禁止双重追诉"等理念影响,有学者对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制度提出正当性质疑。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对抗制庭审模式下,检察机关的控诉方地位与对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者身份存在矛盾与冲突;检察机关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破坏了司法的独立性与终局性;再审程序的启动不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如此观点既有其合理性,亦有可商榷之处。在探讨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质疑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正当性的观点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8.
刑事证明及其标准的内涵,是具有主观思维活动性和具体法律行为性的有机统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即"质、量、度"三维度,进一步探析刑事证明标准可以得出刑事证明标准的"质",即为标准性--法律真实(传统法律真实和现代法律真实);刑事证明标准的"量",即为标准化--主观法律真实和客观法律真实及其层次化建构;刑事证明标准的"度",即为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张宁 《检察风云》2013,(8):82-83
他从高校到研究所,有意疏离学术圈子,他自己称"基本上不参加法学界各种各样热闹的学术会议,也拒绝受既有的具体学科和专业的束缚",他把这叫做"双重边缘化"。可能正因如此,他才得以跳出法律看法律,才会立足于"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观,将法律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下,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不仅存在,而且可以说是险象环生,也正因如此,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的刑事法律风险防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对企业刑事法律风险进行防控,拓展刑事律师的刑事非诉讼业务,都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刑事律师开展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业务的必要性谈起,论述了此项业务的内涵、特色,就刑事非诉讼业务的拓展以及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业务的操作流程进行探讨,期望能引起行业刑事律师共鸣,共同推进此项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律如是说:你有权保持沉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向"有权保持沉默"发问众所周知,保持沉默是诉权的重要内容,为世界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通过的诸多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并被视为保护基本人权的强有力工具。其基本内涵,集中表现为不能强迫公民自证其罪。1、沉默权何以引发争端根据联合国国际法律文件的要求,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均不得被迫作对自己不利的证言或供认有罪,并将这一规定视为公正审判和刑事司法的最低标准之一,许多国家据此确立了沉默权。如英、美、德、日等国在《刑事诉讼法》或《法官规则》中均有明确规定。通观我国的刑事立法,对沉默权却大打折扣,既不肯定,也不全…  相似文献   

12.
“嫌疑人在诉讼过程中检举自己聘请的律师对他进行唆使做伪证的行为,李庄案恐怕是第一起,由此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1月13日举行的“刑事辩护的风险与防范”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永忠教授对与会律师发出警告:“虽然我们是在为被告人辩护,但被告人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来源,我们只能依据事实、依据法律依法辩护,不能超出这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林晓东 《法人》2007,(12):44-45
控制风险,何尝不就是控制自己膨胀的内心?国有企业领导者刑事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交易失败、产品侵权、安全事故、贪污贿赂等等。其中有的风险是偶发的,不具有研究的价值,本文关注的是一部分国企领导者特别是优秀国企领导者刑事风险形成的普遍原因。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他们经常是因为触犯其他罪名获刑,认  相似文献   

14.
刑法框架下见危不助犯罪化的具体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刑事一体化的要求,刑事立法也应从"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在研制出法律文本的同时顾及司法与守法的可能。通过对见危不助犯罪化的刑事立法本身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表明,将见危不助行为犯罪化的做法,无法在法益判断上寻求到立法的根据,司法实践中也会遭遇无法解决的困难。将道德纳入刑法体系,未必见得公民便能确立对法律的忠诚,刑法并不是我们在规制见危不助行为方面所能达致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5.
试论检察机关对刑事损害赔偿的法律监督张月满国家赔偿法确定了刑事损害赔偿制度,但是,对刑事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监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理应将此列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一、人民检察机关对刑事损害赔偿进行法律监督的...  相似文献   

16.
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一社会现实在刑事审判制度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试图根据惩罚的威慑性通过禁止性规定防止社会危害行为的发生。刑罚的威慑功能似乎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的方面 :第一 ,刑罚的适用增加了行为的风险。一个人会因风险大于预期利益而有理性地利己地考虑放弃危害行为 ,这种机制就是法律及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在 ;① 第二 ,惩罚的威慑性还是犯罪应受道义非难的一种明显传达方式。一个具有正常社会化和规范内在化的人不希望受到社会甚至是自己的鄙视 ,他会本能地放弃通常被认为是恶行的行为 ,而无需经过风险与获利的权衡。② 为了传达道义上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法律的健全和普法教育的深入,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急剧增多。因此,在刑事审判中如何依法正确审理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以切实保护民事诉讼原告人的合法权利,是刑事审判人员应当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解释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法律解释,在法学理论中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刑法学领域内,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对法律解释的认识大相径庭。本文试图在解释学的指导下,对法律解释的基本理念加以阐述。 一 刑事古典学派以严格限制法律解释而著称。贝卡利亚甚至否认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权,指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利,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他认为,法官应当逐句适用法律,不必探询法律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执行检察职能主要包括刑罚执行监督、刑事强制措施执行监督等方面,由于受到刑事执行监督依据的概括性与刑事执行活动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矛盾、刑事执行检察中监督力量配置与履职要求不相匹配、刑事执行监督的履职方式尚未实现"办案"模式转型等现实问题制约,远未达到立法的应然要求.未来应当明确刑事执行检察的履职目标,强调其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20.
为增强刑事审判的透明度,体现刑事审判的公正性,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我国的刑事审判采取了以公开审理为原则,以不公开审理为例外的审判形式。但在这两种审判模式中,有关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我国法律则没有过多谈及,仅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应当公开审理,且此规定中对个人隐私的把握标准亦很不明确。本文中,作者拟以"个人隐私"为视角对刑事审判中的公开及不公开审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