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宛诗平 《党课》2014,(10):75-76
人在铜镜还没发明之前就已经认识自己了。《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有个叫列精子高的士人,有一次衣冠楚楚地去见国王,侍者奉承他“公娇且丽”,他不自信:“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相似文献   

2.
《孟子》记载的“偷鸡贼”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偷鸡人“一天偷一只鸡,不偷手心就发瘁”。有人劝他不要偷了,他自己也想改恶从善,却因为“偷瘾很深,想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便说,“以前我一天偷一只,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个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创造安徽高炉酒厂发展奇迹的经济能人、再到“阶下囚”的原安徽省涡阳县委副书记、亳州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刘俊卿,在法庭最后陈述时,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十分懊悔。他感到国家和人民给自己的东西太多,一年工资加奖金有几十万,走上犯罪道路不是因为缺钱,主要是没能战胜自己随着权力增加日益膨胀的私欲。狱中的刘俊卿多次反省“人要知足常乐”,千万不能让欲望牵着自己走。从生命科学角度而言,欲望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没有欲望,人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与生存的活力。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欲望也正如此,是把“双刃剑”。有的…  相似文献   

4.
赵亚兴 《奋斗》2007,(1):58-59
人活着,总得要吃饭。天天吃饭,自然有时也会想到“饭从哪里来”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有个皇帝,大概是想让太子从小懂得“稼穑艰辛”.问他“饭从何来”,太子睁大眼睛,傻呼呼地说“饭从米来”。大多数人恐怕还没糊涂到这个份上。头脑清醒的人,还是常提醒自己别忘了“吃百姓之饭”。河南内乡县县衙的三堂前,悬挂着康熙十九年由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争""让"范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与谦让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从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开始,这一对范畴就一直存在着。当人类征服了其它动物,成为地球的主宰之后,人与其它动物的矛盾淡化了,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上古时代人们就有所认识。这可从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中窥得一见。另外,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在汉语词汇中首先出现的是单纯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复合词才逐渐出现。在我国古代,竞争通常称为“争”、“竞”、“逐”。《尚书·大禹谟》云:“天下莫与汝能争。”《诗经·大雅·江汉》云:“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其中的“争”皆…  相似文献   

6.
当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徐仲德追记二等功,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追记三等功,并号召全市两级法院全体干警向他学习的决定在安塞县城传开后,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们在传颂这位好党员、好法官的事迹的同时,由衷地说:这些荣誉之于他是迟了些、少了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人们对他的赞誉,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为此,他除了让人不理解,还吃了许多苦,流了许多辛酸泪。“不让天平倾斜、不使人心灵蒙尘”,这是徐仲德写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做人处世准则的两句话。他常对院里的干警讲:要公公正正办案,清清白白做人。一名罪犯家属到现…  相似文献   

7.
路淑英 《新视野》2006,2(3):53-54
苏格拉底开创性地把“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作为哲学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由神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的转变。近代哲学把“认识你自己”纳入认识论的层面,提升到主体性的高度,确立了人的理性或精神本质。一些现代哲学家尽管独辟蹊径,从非理性角度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但人的生存困境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越发突出,因此“认识你自己”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8.
侠·痞·儒     
侠·痞·儒的关系,似乎左右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司马迁在他的煌煌巨著《史记》中,曾首次为“游侠”列传,明示“侠”的地位确实不可小窥。后来,大凡开国之主,从“乱”中夺到皇帝宝座的,几乎皆是“痞”出身,如刘邦、朱元璋之流,可见“痞”在“乱世争雄”的年代却有某种得天独厚,先鞭着人之处。他们从“乱”中抢到皇冠之后,当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古人都用铜镜照脸,整理妆容。清代以后,玻璃镜逐渐从外国传入中国,铜镜逐渐为玻璃镜所代替,古代铜镜也就成了今天难得一见的收藏品。然而20世纪40年代初,有一位名叫余子武的将军也曾使用过铜镜,说起来有些让人难以置信。数年前,当笔者拆开从美国旧金山寄来的一个包裹,见到这块铜镜时,的确  相似文献   

10.
舒炜 《廉政瞭望》2014,(16):56-58
衡阳市一名干部回忆,“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大家都知道杨敏之是市长,在食堂相遇时为什么都不与他打招呼,好像谁也不认识谁。当时给人的印象是,老百姓要见他这个市长,比见现在的一个科级干部还容易。”  相似文献   

11.
钱江 《党史博览》2009,(8):36-37
“文革”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场劫难,也使生活在“文革”台风眼中的一些人从精神到作风都扭曲了。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进入“文革”年代,他“疯狂了”,情绪忽起忽落,言语有时难以控制,荒唐至极。他忽而红得发紫,在陶铸被打倒以后,  相似文献   

12.
智者的回答     
一、最困难的事。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二、贵重的财物。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普里埃耶城。一次,当普里埃耶城遭到围攻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散奔逃,只有毕阿斯一个人赤手空拳。居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离开,他回答说:“因为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上。”是的,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吗?  相似文献   

13.
谢辉很普通,从相貌到穿着,都属于在人堆儿里不显山不露水儿的那种,一点儿也不“酷”。其次是他的职务没特色,从乡长到县里的局长,再到大连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这种科级干部在中国多如过江之鲫。他虽然有一堆荣誉,比如他连续18年9次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是农业部、科技部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星火计划先进个人”,但他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自己应当做的,不愿炫耀和表白。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中想得最多的是群众,他始终都在践履自己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他喜欢和群众谈心,了解民情民意;他看到群众有困难,比自己有困难还着急;他看到穷苦百姓流泪,自己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这样和群众心相连,情相牵——“你是咱们的人”1938年初夏的一天,延安桥儿沟,揽工出身的庄稼汉赵南西正在公路旁锄芝麻。“嘟!嘟!”突然从城里驶来一辆汽车。那时候,汽车在延安很稀罕,老赵停下锄,站在那里张望。汽车驶到他的地边时,忽然停住,车里下来几个首长模样的人,朝他走来。老赵只…  相似文献   

15.
谢辉很普通,从相貌到穿着,都属于在人堆儿里不显山不露水儿的那种,一点儿也不“酷”,其次,是他的职务没特色,从乡长到县里的局长,再到大连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这种科级干部在中国多如过江之鲫。他虽然有一堆荣誉,比如他连续18年9次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是农业部、科技部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星火计划先进个人”,但他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自己应当做的,不愿炫耀和表白。  相似文献   

16.
笑笑     
退休后,我没事常到市内商业街逛逛。一天中午,我从一家酒店门前经过,突然从对面走过来一个40岁左右的人,看样子像个推销员。他过来拉住我的手说,“啊呀!老厂长,好久不见了。”我一看,这个人根本不认识啊!没等我反应过来,那人就连拉带拽地说:“走,我请你喝酒去!”  相似文献   

17.
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毛主席曾夸他课讲得不错;周总理曾亲切关怀过他,让他穿着自己的鞋子出访四国;邓小平在谈到他时,曾说“这个人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有人戏称他是“万能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是一位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当今世界上年纪最老的校长。这个不平凡的人叫钱伟长,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8.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88,(12)
一作为毛泽东生前的贴身卫士,他不满意银幕上“主席”的形象:“貌合神离,缺少血肉和性格”。“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但他确确实实是伟人,极伟大的人。”卫士长李银桥回来了。拿起我写好的决心书:“我西生自己也要保护好毛主席。”  相似文献   

20.
让爱心永驻     
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有一群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富,可是真富,连镇政府食堂卖饭票的都开着小车上班。面对这样的富,一些人“不知所措”了,“老人们靠麻将过活,后生仔成了‘四不青年’”(不读书、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此情此景,使从小就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民调解员曾柳英急了,便率自家儿女和其他后生仔12人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献爱心。结果是,老人们乐开了花,后生仔也感到了充实,给自己起名为“爱心一族”,公推曾柳英为“族长”。“爱心一族”后来发展到了2500多人,施爱范围也从济扶本地发展到“慈航普渡”。六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