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由于理念的缺失,人们对于经济法的探讨长期停留在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等表层之上,而很少涉及到经济法更为深层的精神含义.鉴于此,本文就经济法的理念缺失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包括其价值取向、基本含义等方面,并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探讨经济法与中国社会结合的相关问题,旨在促进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提升经济法的内蕴,为经济法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和社会法是两个存在争议的法律部门,而这两个部门间也存在竞合的地方,对其二者社会本位的探讨就是一例。不同的法律部门是否适用同样的法律本位,经济法与社会法哪个才是真正的社会本位,这些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对经济法理念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黑格尔始,人们开始研究“法律理念”,随后“经济法理念”也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理念”左右着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斯密的“市场之手”成为主流思想已长达一百年之久,但在1929-1932年经济大危机之后,“市场之手”逐渐向“囤家之手”过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理论逐渐占了上风,也影响到经济法理念的变化及经济法律政策的变化,进入20世纪后半叶,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趋势对经济法的理念产生了深速影响:一是数量经济学的出现;二是国营企业的经营问题.政府的角色定位逐渐从封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化为间接干预.经济的全球化,WTO规则下的经济法理念再次发生变迁,经济法理念正在走向全球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的价值以及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在经济法学界,有学者将经济法价值与经济法理念不加区分,或者觉得没有区分的必要,也有学者提出经济法理念和经济法的价值是不同质的两个概念.解读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明晰其中的内涵,有益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经济法价值和经济法理念的不同学说,认为经济法价值和经济法理念是不同质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经济法中法律责任的必要性与独立性研究争议尚存,尽管经济法中对法律责任的研究历史超过20多年。在当今社会,法律责任在法律部门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各个学界领域越来越重视对法律责任的研究和发展。当然,在经济法学界中也不例外,许多学者在经济法中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和独立性的理论基础上不断研究探讨,形成了多种观点各异的学说,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6.
刘鑫  孙宇飞 《行政与法》2003,(12):124-126
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对经济法性质的认识也不一致。本文认为,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部门,按照传统的公私法划分,很难确定其归属。社会法作为一个全新法域,有着特殊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其法域地位已经确立。经济法的法律本位、调整方式和价值追求无不体现社会法精神。因此,经济法应当归属社会法。  相似文献   

7.
蒋悟真 《法商研究》2007,24(4):80-88
以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为参照可以看出,以往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脱离立法与实践,致使理论的传承性与内容的重复性过强,囿于对独特性的强制性证成而忽略了经济法律关系在主体设置上的重要性,在"主体—行为"模式上缺乏持续而系统的研究路向。经济法主体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超越。拓补经济法主体理论框架的关键在于以"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为指引创新经济法主体的设置模式,并以"社会本位"为理念突出经济法主体的法益目标。经济法主体理论抽象的价值依归,在于发挥经济法中"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视阈中的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翟相娟 《河北法学》2011,29(7):133-139
经济法是以追求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现代法。对社会利益的诠释、追求和维护形成了社会利益观,这种社会利益观对经济法的理念和制度均产生深远影响。在价值和理念层面,社会利益观不仅要求经济法对传统法律价值进行整合,而且还催生了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制度层面,社会利益观对经济法实体制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中,对经济法诉讼制度的挑战主要体现为经济公益诉讼的勃兴和经济审判庭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理念范畴和价值范畴。法的基本精神、法的指导思想以及法的立法宗旨即为法的理念;法作为客体、人作为主体,客体对主体即法对人的正确引导即为法的价值。在经济法学界的理论研究中理念和价值一直是重中之重,准确地认识经济法的理念及其价值范畴,有利于经济法理论系统的形成及其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法诞生至今,对经济法理念还一直存在误解,本文以制度变迁的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法理念的影响及其经济法理念的变革。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理论为经济法理念的发展和更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和重要的启示作用,经济法的理念必须紧紧的跟随着制度的变迁而发展和更新,进而更好的指导经济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法理念缺失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昝淑珍 《政治与法律》2003,18(5):90-101
经济法是人类在20世纪法制文明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因而,倍受社会青睐。但迄今为止,人们对经济法的研究,大多只注重经济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及运作方式等,而对经济法的内在精神却探讨甚少。本文试就经济法理念的含义、特征、功能、价值取向、基本定位以及在中国社会提升的对策等问题作些分析,以展示经济法理性认知上的本质及经济法内蕴的主旨和精神,为准确把握经济法内涵,为经济法律制定和实施,提供一点精神导引。  相似文献   

12.
徐孟洲 《法学论坛》2008,23(3):26-31
中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法律部门.中国经济法理论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表现为:经济法理论对公法与私法两分法局限的突破;经济法理论对传统部门法调整对象理论的更新;经济法理论对法律调整机制及其功能的拓展;经济法学提出社会本位观丰富了法的理念,是对个体本位理论的超越.经济法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既需要坚持思想的大胆解放,又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现实,还应当经受社会生活与法律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帆 《现代法学》2005,27(5):118-122
目前一些关于经济法理念、价值以及基本原则的讨论,除了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外,内涵上也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并不能脱离法律价值之公平、秩序、自由的范畴,但必须具有其独特的解释;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则应当回应和体现其对法律价值解释的意义。本文试图梳理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的关系,并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表述为:适度干预原则、公共利益原则、合理竞争原则、弱者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是一种社会本位法,相对于民法、商法、行政法,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本文以经济法学的独特法律观入手,从应然角度揭示经济法的价值观。具体分析经济法的价值体系,为立体地了解经济法的独特价值提供借鉴。通过对现今中国存在的经济法研究和法律建设进行综述和评价,展望经济法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对法学研究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解释能力。经济法作为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其社会本位的理念要求经济法的研究不能离开对社会公共利益及社会行为、结构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经济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比之经济法,中国尚无其他法律部门如其般要经历生死存亡的考验,要从附属的阴影下挣扎出自己的独立,欲自立,必自足,经济法要走出被质疑的窘境,惟有通过基础理论的自足而自立。在此精神指引下,经济法理念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构建观点的现代化、探索视角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化。于成就论,经济法理念研究确立了其与时俱进的探索基调,建立了其多音争辩的榷议模式,并开启了其制度指引的转化进程。当然,我们同时也要正视其在成果表现、理念总结、研究界限和探索路径等方面的不足,继续进行深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法散论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经济法作为一个法部门 ,其法律特性迥异于“民商法”、“行政法”。按传统的公法与私法标准划分其归属 ,存在着争议和矛盾。经济法在法域归属、法本位、调节机制、规制范围、基本原则、法律规范之性质、调整模式、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程序法等 1 0个方面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法特性。如果将法部门按“私法—社会法—公法”三元结构划分 ,经济法宜纳入社会法法域 ,作为社会法的一个部门法。  相似文献   

18.
公共利益自从产生起,一直备受争议,其涉及到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在众多法律部门中,具有社会本位观的现代经济法,尤显突出,导致维护公共利益成为其使命。本文试图提供这样一个分析框架:考察公共利益在经济法特定法域的基本内涵,将其置于政府、市场、企业(和个人)关系的互动博弈活动中.并从与公共利益有关系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中推出公共利益的基本内涵。最后结合现代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出公共利益在现代经济法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凯 《法制与社会》2014,(5):104-105
经济法价值相对于法的价值以及民商法价值而言具有特殊性,但并不意味着是经法法所独有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经济法价值具有普遍性,其理念贯穿于所有法律部门之中。环境法作为一门与经济法关系密切的法律部门,其对经济法价值理念的体现较为明显,对草案进行经济法价值分析,从经济法的角度审视草案的合理性,是一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一种制度变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轨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经济法的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渐进式改革"注定了经济法在发展初期以国家本位为主导、以经济行政法规、法律"双轨制"立法为特征,在稳定的前提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获得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的科斯定理)。早期我国经济法属于典型的"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国内外法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经济法完成了从国家干预法到国家协调法、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从国内法到国际转轨、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硬法到软法、从公法到公私融合的六大转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下,"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经济法正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