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丽翔 《湖湘论坛》2004,17(6):80-82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念有效为事实有效的有效性载体 ,对有效性载体的思考从学理角度 ,综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为理论依据 ,从人作为主体的本体特征角度 ,以主体实践性、主体发展性和主体受动性为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朱丽翔 《湖湘论坛》2007,20(4):45-46
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有自身客观规律,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影响主体对和谐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构建,是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合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及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对我们反思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社会道德底线屡遭冲击,甚至出现道德被抽空的局面.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道德观,面对社会道德的混乱与破坏,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比较上的主体优势与资源优势,能够对社会道德的重塑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确立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建设工程,需要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加强全社会的诚信道德建设等诸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而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在全社会达成一个广泛认同的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从而调动全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精诚合作。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8.
魏晓玲  徐艳 《理论月刊》2010,(4):186-188
和谐社会是以宽容、理解、尊重、祥和为伦理价值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求得协调、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道德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和为人民服务核心。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化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保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条件,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中原  刘莉 《湖湘论坛》2009,22(2):49-51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主体性发挥亦互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人主体性发挥符合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要求时,其互动才会良性运行并产生预期效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发挥应该以不导致心理问题为限度,以实现“双赢”为法度,以符合自然承载能力为尺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高度。  相似文献   

12.
制度道德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正进行社会治理的根本手段。制度道德建设成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在历史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制度创新,建设科学的制度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黄雁玲  覃青必 《求索》2013,(8):91-94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道德主要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身心)的关系中,是作为主体的人为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形成的特殊行为原则和规范。人的主体性是一把双刃剑,在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它可以给人和自然带来福祉,但如果人的主体性过度张扬,则会导致不负责任的人类中心主义、利己主义、纵欲主义.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甚至人身心的冲突与失衡。人作为主体性、有理性的存在,有责任为避免这种冲突与失衡,作出自己的道德承诺,从而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道德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他人、自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失落的现象,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下行政道德制度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玉霞  宋明爽  慈爱芹 《前沿》2007,(9):139-1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在世界各国新一轮行政改革中,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保持高标准的伦理道德规范,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升和完善社会价值目标和原则,以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文章从行政道德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和谐社会对我国行政道德建设提出的挑战,探索完善行政道德制度化的途径,并展望其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历史的回归,时代的呼唤,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大力实施主体性教育,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积极培养道德情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断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修卓  唐鹏 《前沿》2006,1(5):80-82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最具价值。诚信是和谐个体的道德之本,是“三个文明”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谐社会也是一个诚信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道德素质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安明 《理论月刊》2003,(7):115-116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道德的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体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修养、道德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有力的道德支撑。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道德的特有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精神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标杆;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农村"空心化"的表征愈发明显,农村逐渐步入"无主体熟人社会"。面对"舆论失灵"呼唤道德舆论新生态,"‘面子’贬值"期待道德序参量,"社会资本流散"需要道德契约化的境遇诉求,需要"自组织"发挥趣缘性、自治性、扁平性、灵活性等优势进行"补位"。当下,部分省市农村"道德评议会"的实践、探索,为"无主体熟人社会"中农民道德主体性的重塑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自组织"范式:即建构内聚与耦合的"双重"自组织体制,交叠制度与社会的"双重"自组织资本,形塑公意与博弈的"双重"自组织规范,衍化扬善与谴恶的"双重"自组织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