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人的现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特性理论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理论、人的类特性理论以及人的需要理论。这些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要求人的现代发展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现代性发展 ,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人自身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顾成林 《前沿》2013,(14):140-142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变得息息相关。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虽不能精确计量,但我们仍能通过考察精神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衡量当前大众文化时代精神生活质量的发展现状,并以问题为依据提出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明修身是指现代人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行为方式科学化的一种内求诸己的自我实现活动过程以及人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本质来看,现代文明修身有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目的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它必然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取向。同时,现代文明修身是人的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下,现代文明修身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管理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对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的质量管理。 进行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的质量管理,首先要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赵紫阳同志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保证精神产品的质量,各级思想文化领导部门,必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赵总理所强调的两个“尊重”,是实现精神产品高质量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掌握文化、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生活实用等功能,体现着启迪、教育人民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动态化的流程,其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科技进行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信仰危机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产生于人的目的性要求与自然界、人的目的性要求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否定性关系。基于信仰作为一种在终极价值取向上牵导着价值创造源泉的精神机制,在人类精神活动和人的自身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信仰危机的成因和解决思路,就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永恒的道德精神极与民主政治的经验极的确立和对两者的打通,是徐复观儒家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路之所在。徐复观认为,道德精神是人在自觉中对自身生命与生活本身的肯定态度,它要求人自觉地将这种态度实现于生活及生活方式之中,以对后者发生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民主政治则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根本方式,它受着道德精神的规范并将道德精神在具体的历史中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王强 《学习与实践》2015,(1):125-132
作为现代人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伦理生活,如何评估现代伦理生活的境况?这种反思必须抛开不同主义谋划之间的抵牾以及谋划方案在现实生活中阳奉阴违的历史怪圈,而从"伦理生活"这一概念的哲学要求出发理解现代伦理生活的起点。建基于对黑格尔"伦理生活"(Sittlichkeit)概念的解读,它不仅标识了超越现代道德主观性分裂的更高精神起点,而且展示出不同于理论形态的一种道德生活方式。以此为起点,在现代伦理生活的客观化、机制化场域中,一方面是伦理生活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面对现代道德的实践困境,主观"单一性"道德转向客观"普遍性"的伦理生活;另一方面是社会客观伦理机制的内在性规范要求,面对客观伦理可能维持一种恶的世界的状况,道德主观性的承认与规范性实践机制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9.
冯霞  李桂梅 《求索》2013,(7):83-86
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低碳生活价值观的确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它要求人类在调整人与自身的关系时坚持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统一,在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坚持适度消费。健全法律制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功能,转变学校环境教育理念,是强化低碳生活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生活条件—功能性活动—主观生活质量"分析框架,考察功能性活动在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方面通过直接路径促进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一路径排除了功能性活动的作用,体现生活条件本身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间接路径提升主观生活质量,即通过引起功能性活动的变化从而间接实现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所列举的功能性活动中,书报阅读和个人安全在生活条件与主观生活质量间发挥较强的中介效应,而看电视、个人信任与社会参与发挥的中介作用则较弱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龙兴海 《求索》2007,(11):37-40
现代化作为蕴含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涵的历史演变进程,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扬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在其直接现实性上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处于当前中国现代化境遇中的人的精神生活矛盾,突出体现为信仰冲突、理想冲突、价值冲突和文化消费冲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化解这些精神生活矛盾,是推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旨在引导人们解决其精神生活矛盾的社会导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目的性维度;二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统摄度与整个点;三是必须把握好导向解释系统的科学性要求;四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层次性与梯度性。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质教育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性能、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 ,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 ,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与追求。一 “师本位”与“生本位”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不少人主张“师本位” ,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 ,教师的素质如何 ,直…  相似文献   

13.
创新,源于对技术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其含义是技术创新,后来逐步演化为指科学技术中的创造性活动,进而又把它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创新,特指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全部创造性活动,包括科学知识的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成果的引进与本土化、成果推广等。科技创新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凸显了洞察力和独创性的交汇,是新观念和新方法的融合,这些活动与人的需要相关联,应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为目的。现在有人把创新局限地理解为就是一切依靠自己来搞发明和专利,其实,综合集成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乃是人追求真理的意义世界,追求作为人之存在的真理的意义;它也是人追求现实性的意义,追求人之如何存在的意义。文学艺术是人希望凭真理生活、求真理意义的呐喊;它是人建构此岸世界的家园的价值所在。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文学艺术是真理之寓所:人创造和拥有文学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它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文学艺术是人探究生命意义的途径和方法,它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精神需求,它是人从人自身出发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投射,是人类生命活力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相同或类似之处。   二、文化的开放性与封闭性。文化领域的关键词是“真理”和“意义”,文化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通过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它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然而它又有相对的封闭性,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的不可替更。   三、文化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经过人的作用创造的“第二自然”;中层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对经济行为的公正追求,乃是对人的关怀,经济公正的道德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平等要求,共同富裕的追求及人们在具体经济行为中对公正诚信、自由平等及和谐的追求.其载体包括作为实体的经济制度和体制,作为观念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它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它为人们提供平等发展机会;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缩小贫富差距、增进人与人的平等.  相似文献   

17.
龚正荣  李欣  吴育哲 《公安教育》2007,(4):16-18,38
<正>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可以说,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8.
王守颂 《前沿》2014,(13):146-148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它可以让人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自由自觉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今天,休闲逐渐成为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核心因素,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9.
金元浦 《传承》2012,(15):1-1
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法国索邦大学发表《奥林匹克宣言》,在人类现代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计划。这是现代奥林匹克史上的一个伟大开端,具有永久的社会价值,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明遗产。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关乎人自身的积极快乐的生活哲学、生命哲学,它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所以,奥运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和健全人格的完善培养,唤起人对自身健康基础上的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无限珍视,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吴楠 《前沿》2010,(23):61-65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站在哲学革命的基础之上对人与社会进行全面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从人的物质生产、人的个性、个人生活的偶然性及人的自主活动等方面规定人的本质;从社会的生产、社会历史发展的四因素、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的划分等方面来规定社会的本质;具体分析现代私有制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