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合作,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维护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当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数量大,这一特殊群体存在有效监护缺失、受教育情况较差、不良心理问题严重、犯罪率高等问题。重视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怀和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制度,不仅关系到服刑人员的良好改造和其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澳门开埠400余年,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促成了澳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两大理念:“权利平等”、“国家亲权”。这两大理念贯穿于澳门《民法典》、《家庭政策纲要法》等法律法规法令中,并推动形成了澳门独特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主体与内容。借鉴澳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经验,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内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其进行救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法律空白、管理缺位和社会歧视等原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援助对策:1.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营造社会良好氛围;2.落实已有政策,加大对各种求助机构的支持,动员全员参与救助。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服刑人员是服刑人员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属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基于"国家之父"的理念以及"儿童观"的转变,对于未成年服刑人员,必须建立不同于一般服刑人员的特别权利体系。《东京规则》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但现实的因素也是我们在建立未成年服刑人员权利保障体系时必须认真思考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的必要性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这些未成年人的顺利成长,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正在服刑父母的改造效果。我国应当尽早建立一个长期、固定的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保护体系,给予这些未成年人人性的关怀,从而将这一问题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境况随着父母的锒铛入狱而徒增变数。调研表明,该群体普遍面临生活窘困、监护缺失、辍学严重、心理扭曲等各种生存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我们设计了一套针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救助的操作流程,即刑事案件流程、风险预警与评估流程、基本救助流程及协同救助流程。实践证明该流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是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特殊类型,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相比,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矫正工作者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实施主题不同的思想、法制、道德和文化教育,并根据其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有利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身心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刑罚目的和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状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矫正项目。心理服务具有专业科学性、对象针对性及特殊的"中介作用"等独特专业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促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个别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益应当如何保护,尤其是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益该如何保护,我国现行法律对此规定过于原则,显然不能适应未成年子女财产权益保护之需要。本文以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益保护为视角,就确立公权适当干预制度、离婚双方对未成年子女财产报告制度、第三方代管制度、对未成年子女的不动产转让实行特殊保护制度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重型犯是指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以及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罪犯。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型犯进行了测查,发现入监初期与入监中期服刑人员相比,入监中期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忧郁、偏执三项因子分方面明显高于入监初期犯人,表明服刑时间较长的罪犯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综合运用各种改造手段对罪犯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特殊预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服刑人员心理分为积极和消极的心理两种特征。服刑人员心理危机包括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危机、个体人格特征引起的危机等几种形式。科学分析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流浪儿童作为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流浪儿童自身特殊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点,需要中心在救助过程中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并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流浪儿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况,为流浪儿童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明显比普通人严重;服刑人员获得的总体社会支持显著地低于普通人;服刑人员比普通人的特质应对显著地更积极;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领悟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特质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特质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有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在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服刑人员在社会支持上相关显著,不同年龄的服刑人员与积极应对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与成年人作为证人参加诉讼不同,未成年人更容易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构建我国未成年证人服务制度,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机构设置和内容设计,以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公正处理的程序设置。建立刑罚执行中的回避制度,使得受到刑罚的服刑犯人能够得到公正、公平的刑罚惩罚,得到公正的执行,这也是程序公正的必然内容。针对刑罚执行对象与刑罚执行人员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实行回避,是对服刑犯人进行彻底改造的重要保证,是对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看守所是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基层,其监管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工作。分析在押人员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改造,不仅是配合保障审讯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需要,也为保障看守所安全羁押看管工作所必需;同时也是看守所监管人员的重要基本功。在押人员心理特征的影响因素有犯罪的法律事实,监管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及其本身的个性特点。在押人员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挫折因素导致的认知失调,幻想侥幸心理,自相矛盾心理,趋利避害心理。  相似文献   

18.
由于罪犯心理矫治的特殊性 ,决定了必须采取区别于一般人群心理矫治的特殊形式和方法。借鉴和引入心理矫治理论和技术 ,丰富和改进个别教育工作 ,并与监狱专业心理矫治有机结合 ,是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有许多量刑从宽的规定,程序法中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程序规定,其都体现了从宽处理的倾向。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趋势,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比例也在增加,如果一味从宽从轻,不利于对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的维护。本文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