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秀平  阿荣 《求索》2013,(5):202-204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基础之上,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可言,人权入宪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权知识得以普及,将对以往不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进行清扫;人权入宪是对人的科学发展的法治化诉求,是和谐社会权利的具体言说和生动体现:人权入宪将人权作为中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点;人权入宪与中国提出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世界的价值内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强调国内人权保障、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更是向国际和谐人权关系靠拢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为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分。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要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法律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践,依靠法律来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可通过构 筑民主与共和的法律机制、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法律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法律 机制、确保与重建社会信用的法律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反 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法律机制、定纷止争、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建构和谐世界的法律机制等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为法治问题,或者与法治密不可分。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依靠法律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践,依靠法律来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可通过构筑民主与共和的法律机制、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法律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法律机制、确保与重建社会信用的法律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法律机制、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反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法律机制、定分止争、化解纠纷的法律机制、建构和谐世界的法律机制等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党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依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在政治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秩序、人权、正义、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5,(7)
和谐社会具有系统性,法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中包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中就体现了和谐法治思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包含的民主思想、权力制约思想、人权保障思想等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的和谐法治建设进行探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朱绵茂 《前沿》2012,(16):57-5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法治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本文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原则、法治国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与辩证统一,法治对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决策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认真总结这些年地方立法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和谐与否在整个社会和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特点,影响和决定了法律制度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农村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和谐与否在整个社会和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特点,影响和决定了法律制度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农村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统一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理念体现在法治建设中就是和谐法治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法治的保障,和谐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从对和谐社会与和谐法治的理解出发,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建和谐法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明旭 《思想战线》2006,32(5):74-80
民族地区特殊的区域环境、复杂的民族关系、多元的民族文化、普遍的宗教信仰、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决定了政治沟通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加强政治沟通主体建设和公民政治社会化教育,疏通和拓宽政治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加强和改进政治沟通,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创新虚拟社会管理之路,首要的问题是维护虚拟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两翼,即网络法制建设与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体系建设。前者在顶层设计基础上构建网络系统性、协调性的规制体系,形成依法管理的网络环境;后者是建设政府主导的具有预防功能的网络舆论危机预警应对体系,促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步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制企业是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基于和谐的视角,非公有制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等责任。我们应从和谐社会的构建、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的培育、责任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监督等方面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未规定治安处罚的证明标准,加之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标准也不明确,致使公安机关在治安执法中难以正确收集证据对违法事实做出认定,乃至在行政诉讼中屡屡败诉.本文认为,我国的治安处罚应采用"优势证据"标准和"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分层次标准.  相似文献   

16.
性别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性别和谐是性别关系平等、互补与合作,并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环境。性别和谐与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一样,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当充分认识到实现性别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努力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新疆边境地区因其与周边多国接壤,既是维护我国统一安全,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屏障,又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前哨阵地。正确把握新疆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敏感性、军事性、复杂性、长远性等特点,针对其特点确立群众工作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这对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合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普遍和谐意识、和而不同的理念。普遍和谐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而不同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从法律角度提升人格权的保护,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语境下,我国监狱行刑主体单一的现状必须进行改革,应导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即让罪犯、非政府组织(NG0)、包括受害人在内的公民和监狱在监狱行刑活动中拥有相应的话语权。这是监狱本身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公民社会发育渐趋成熟等诸多方面的必然要求。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的路径选择和模式构建上:一是要解决法律的挈肘,修改或补充法律条款:二是要立足我国监狱行刑实践.把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分为六个层次和三个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行刑改革,以更好地实现人们对“新程序正义”的诉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