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首被中国人民传唱了60多年的《东方红》歌曲,也是武陵群山中黔江各族人民经常喜欢唱的一首歌。只要你来到黔江的土家苗寨,无论你走在岭上高坡,还是徜徉在溪边河畔,都能听到土家妹子、苗族姑娘们声情并茂的《东方红》歌声。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唱得最多的是这首歌,唱得最好的是这首歌,最爱唱的是这首歌。老人们经历了黔江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对共产党有着无限的深情。小孩们经常听爷爷、奶奶讲述黔江的过去与现在,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就沐浴着党的阳光。 历史上黔江被称为“蛮夷之地”,交通不…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叫刘必富,我出世未见过父亲的面孔,两岁又离开母亲的怀抱。人家的孩子不是父亲驮着,就是母亲抱着,可我却是爷爷驮着、奶奶搀着。我时常追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爷爷和奶奶总是哄我说:“爸爸出去苦钱给乖乖了,出去苦钱了……”  相似文献   

3.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4.
家书     
正当年我的爷爷在县城上班,奶奶在乡下和3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由于不通电话,写信,就成为爷爷和我们的主要联系方式。来信一般都是由我爸爸拆开。煤油灯下,爸爸将牛皮纸信封打开,取出信纸,一字一句读给奶奶听。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情景。爷爷读过解放前的"简师",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师范学校,算是当时少有的文化人。爷爷的字写得漂亮,连不识字的奶奶都颇为自豪。每次爸爸念完了信,奶奶都会接过信纸,翻来覆去地看上几遍,然后扬着  相似文献   

5.
《湘潮》2021,(10)
正我的父亲1916年8月出生,原名叫刘福喜,入伍后自己把名字改为刘耀。我的爷爷刘锡乃是个以打铁为生的匠人,奶奶郑机波是个朴实厚道的家庭妇女,他们养育了一儿一女。爷爷靠给乡亲们打制一些小件农具,间或外出打点零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计。父亲从小就非常懂事、孝顺,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主动为父母分忧。爷爷奶奶在父亲5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镇上的学堂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0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爷爷开始学打铁。  相似文献   

6.
焦力 《新湘评论》2014,(16):50-51
战友们都在学习我爷爷。其实,我发现身边很多人身上都有爷爷的影子,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爷爷立的规矩家里从未打破小时候,我经常拽着奶奶的衣角到爷爷安息的陵园散步,奶奶就给我讲爷爷生前的故事……我家就在爷爷的纪念馆对面,虽然爷爷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个年头了,但亲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  相似文献   

7.
《党建》2017,(10)
<正>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就是主课。我出生8个月就被送到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身边,几十年的共同生活,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爷爷、奶奶身体力行传承给我们的家风。我们朱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立德树人就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这是爷爷为家风注入的信仰内涵;勤俭持家则是我们朱家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我们家还有家训和家规。家训是: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家规是:1.不准使用爷爷的小轿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是奶奶的93岁生日。这天,几十个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喜讯频传:老太太第七个重外孙子考上理想的大学,第十个重外孙子呱呱落地;三个外孙女婿工作上各有进步,其中一个还被评为大庆油田公司信息系统杰出员工,为家里又添了一张大红奖状。我们家最多、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奖状。50年前,家里墙上贴上了第一张奖状:爷爷被大队评为"劳动能手"。此后,爷爷获得的公社、县级  相似文献   

9.
梓夫 《支部生活》2006,(10):5-6
“我们到这里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医生和护士一般都喊我朱爷爷,而不是叫我10号床,把我当成长辈亲人一样照顾。”76岁的朱跃铨在省老年病医院的内三科住院,提起这些他面带笑容。同住一个病房的王正学老人也认为自己在医院得到细致的护理:“我今年74岁了,一直多病,住过好几家医院,别的医院还没碰到叫病人爷爷、奶奶的,这样称呼我们心情很愉快,这对治病也很有利。”他还对这里便宜的治疗费用深有感触:“年初我在昆明的另一家医院看病,才10天就花了2000多元,病却不见好,前不久慕名来到这里,刚4天病就有所好转,费用也很低。”  相似文献   

10.
“妈妈,我想你!”5月12日中午12时许,蒋敏和远在北川县的两岁女儿通电话时,女儿这样说。因为工作繁忙,女儿被送回北川老家照看。在地震灾难来临的那一刻,蒋敏和战友们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抗震救灾的滚滚洪流中。5月13日凌晨6时许,蒋敏的手机终于响了,刚听了两句,蒋敏泪如雨下,舅舅在电话里哽咽着说,蒋敏的爷爷、奶奶、  相似文献   

11.
国庆50周年前夕,我带着对绿色军营的向往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临入学时,爷爷对我说:“到了军校,一定要积极上进,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带着爷爷的嘱托和亲人的期盼,我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凝视着鲜红的党旗,伴随着铮铮的入党誓词,我深深地明白了爷爷那句话:“共产党员是给老百姓谋福利的!”此后,我坚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想在先、干在前,以优异的成绩为4年的军校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毕业时,我第一个写申请要求到边远艰苦地区锻炼,为身边的战友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2.
孩童时,就听父亲讲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的故事,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着我,“共产党员”几个大字便铭刻于心。考入中师后,我就积极向党组织申请,在即将毕业时,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年,我刚刚18岁,是母校“文革”后发展的第一批学生党员,交被保送入五年制师范大专班学习。  相似文献   

13.
孩童时,就听父亲讲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的故事,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着我,“共产党员”几个大字便铭刻于心。考入中师后,我就积极向党组织申请,在即将毕业时,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邪年,我刚刚18岁,是母校“文革”后发展的第一批学生党员,并被保送入五年制师范大专班学习。  相似文献   

14.
红毛黄鼬     
“清江杯“传奇故事征文选登民国一十七年(1928年)冬,我们家发生了一件怪事:窗台上的空油罐,一夜之间涨满了油。奶奶起的早,她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奶奶认为自己在做黄粱美梦,她狠狠地在大腿上掐了一把,疼!奶奶还是不敢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她怀疑自己看花了眼,喊爷爷过来瞧瞧。我爷爷是我们村眼神最好的人,他能看清跳蚤长着几条腿。  相似文献   

15.
杨梅 《支部生活》2005,(8):26-27
昆钢第三炼钢厂青年炉长肖国昆今年才33岁,长得英俊却有些腼腆。他从17岁考入昆钢技校时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要当一名合格的炼钢工人,为社会主义祖国炼铸钢铁的脊梁。他心里很清楚,钢铁的年产量和质量关系着国计民生,一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解放前,号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之所以常常挨打受欺,除了统治者政治上的腐败,  相似文献   

16.
王梅宏 《新湘评论》2013,(24):56-56
孩子,你长大了。临出差前,本想把你寄放在乡下奶奶家,就像你小时候那样。奶奶也劝:你一个人怎么让人放心,就留在奶奶家吧。你对奶奶说: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奶奶都已经嫁给爷爷了。是啊,奶奶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伺候家里的老人呢。  相似文献   

17.
传承     
正有一种家风在传承。有一种精神在延续。这是我86岁的奶奶给我们这个家族"锻造"的红色基因。奶奶60年代初跟随爷爷支边来到兵团,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放弃令人羡慕的职工身份做了一名五七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除了依靠爷爷微薄的收入更是依靠奶奶勤劳的双手,奶奶不仅经常贴补孩子们的困难同学,还把孩子们  相似文献   

18.
一块菜地     
<正>我的奶奶今年78岁了,她独自一人住在连队的二合一房子里。爸妈都劝她住进团部楼房去,奶奶总是割舍不下,说她大半辈子的回忆全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了。房子里很宽敞,只有几件老式的家具,那是爸爸和妈妈结婚时,爷爷从院子里伐的树亲手做的。有一次妈妈说要换掉,奶奶坚决不同意。自此,家里再没人敢提。记得中学以前,我们祖孙三代六个人住在这所房子里,总觉得很拥挤,  相似文献   

19.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男人最潇洒的动作就是掏钱包.特别是在心仪的女士面前,优雅地从钱包里掏出钞票付账,不仅能体现绅士风度,更能衬托男人经济上的富裕和自信. 掏钱包的潇洒,爷爷年轻时是没有条件去体会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所以爷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钱包.印象中,爷爷的“钱包”是一块藏青色的棉布手帕,像裹粽子一样包得严严实实,外面用一根奶奶扎头发的橡皮筋勒着,里面是少得可怜的几张面额不大的纸币,还有一些布票、肉票等五花八门的票据,极其生动地诠释了“囊中羞涩”这个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何小军 《学习导报》2013,(12):41-41
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八九岁的女生却提出“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小孩吗?我看应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惊喜不已,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宇之师’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