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内在逻辑是,通过洞察被害因素,识别被害模式,而后进行数学建模预测电信诈骗犯罪高风险的被害人,精确制导,促进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的进化。A市大数据犯罪被害预测分析经过构建样本、提取特征、搭建模型、模型测试、系统开发、模型迭代6个步骤,引入犯罪被害人调查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研发了集“被害调查+风险预测+防范治理”于一体的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测App,实现了“洞察犯罪被害因素、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一体化、自动化运行的质的飞跃。A市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预测分析的实践,拓展了犯罪被害人理论研究的应用领域,展示了警务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路径,指明了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体系进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害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网络诈骗犯罪猖獗,可从被害人的视角探究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增强网民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完善互联网平台审查制度、建立专门网络诈骗举报平台、建设联动防控机制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暴力犯罪案件侦查中,被害人的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通过被害人的陈述,公安机关可以了解到被害人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事实经过和结果,了解到犯罪分子的部分情况,从而为开展侦查,揭露犯罪提供客观条件,为认定案件事实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被害人心理,探讨影响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获取被害人真实、可靠的陈述,对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及时破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暴力犯罪中的被害人心理作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无被害人犯罪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如建 《理论月刊》2007,(5):115-117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存在无被害人犯罪,这是由于该类型犯罪隐蔽性和形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误读。从犯罪本质看,任何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从危害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看就应称为被害,无危害则无犯罪,同理,无被害则无犯罪;从犯罪客体看,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是犯罪客体的承受者,无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被害则无犯罪客体。该类型犯罪中的被害人具有被害性、实体性和直接性等特征,其主要类型是自然人,其次是社会组织(单位)和国家。  相似文献   

5.
老年诈骗犯罪被害案件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犯罪的发生并不是犯罪人单方面意志作用的结果,而是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互动的产物。这种互动从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角度看,则表现为其生理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被害性。仔细分析老年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我国以未成年人为被害人的案件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在这些案件中,侵害罪名相对集中、被害人低龄化、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物质和身体以及精神伤害。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健全,他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将更难愈合,严重的甚至无法正常就学、生活。因此,应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救助。  相似文献   

7.
……自从被害人学引入我国之后,被害人的研究便成为我国犯罪学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20世纪90至今出版的犯罪学著作中,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章节对被害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多发态势,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主要利用被害人趋利避害心理进行非接触性远程心理操纵和行为控制。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被骗的心理过程包括建立信任感、形成错误认知、情绪唤醒增强、形成趋避动机、行为强化和转账行为等阶段。公安工作人员对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进行预警劝阻时,要运用建立信任感、认知矫正、情绪安抚、动机管理、积极行为强化和消极行为警告等策略,以提高预警劝阻被害人效率,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0.
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类新型犯罪,具有智能化、团伙化、职业化等特点,往往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跨地域、跨境作案,致使侦查工作比较困难。该类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对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对于此类犯罪的防控,既要加大刑事处罚力度,也要进行被害预防,强调防范对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金融业、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作为一种跨境、跨地域新型团伙犯罪,借助于网络与通信工具实施非接触式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其发展趋势迅速蔓延。公安机关应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侦破此类犯罪的打防对策,从根本上遏止电信诈骗违法犯罪的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90后青年已成为电信诈骗侵害的高危群体。从受害者信任形成的视角出发,对9名90后电信诈骗受骗者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初始信任建立阶段,诈骗者利用利益诱惑、需求满足、权威身份、紧急情境等影响策略,激发受骗者的高动机,进而导致受骗者的决策和判断出现偏差。而对诈骗者信任的最终形成,则是受骗者在与诈骗者的人际互动中接受诈骗者施加的各种人际影响,进而对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进行确认和印证的过程。青年受骗者普遍具有直觉性的思维方式、冲动型的决策风格、一般信任水平高和情绪控制力差等心理特征,对于电信诈骗信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前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面临预警难、溯源难、侦查难、取证难等困境。应通过侦查观上的反思和证据观上的还原,充分运用大数据,以警企合作的思路创新、内外联动的战法创新、由点及面的战术创新探索智慧侦查,通过区域预警、区域预防和精准预警、精准劝阻开展智慧防范。  相似文献   

14.
朱瞳 《公安学刊》2010,(3):69-71
犯罪的形成既离不开犯罪人,也少不了被害人,故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理论不能没有被害人这一要素,但我国当前犯罪构成理论没有给予刑事被害人以应有的地位。随着刑事被害人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犯罪构成理论面临被害人视角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式各样合同诈骗犯罪出现得越来越多.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其犯罪构成并给予相应的刑罚处罚显得十分重要。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隐匿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文章就合同诈骗的犯罪构成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件处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发展,利用手机诈骗也愈演愈烈。手机诈骗不仅严重地侵犯了人们的财产权益,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手机诈骗具有隐蔽性、流动性、犯罪手段智能化等特点。手机诈骗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立法缺失、监管失位、侦查困难、惩处不力等。为有效预防和遏制手机诈骗犯罪,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手机用户的识别能力;加强社会联合防范。  相似文献   

17.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主体心理直接关系着侦查工作的成败,具有相对稳定性、表征外露性、随机变化性、综合指向性等特征。侦查主体心理的职业要求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坚强的意志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侦查主体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心理、挫折心理、定势心理、失衡心理、惰性心理和抵触心理。要坚持“主导控制”的侦查主体心理运用效应,加强对侦查主体的心理培训和心理维护。  相似文献   

18.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当今犯罪成为公害而无法扼制时,各国进行立法层面改革的一大趋势。它以确保被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保障被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根本目的,以国家补偿的方式实现被害人与加害人、被害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被害人如果得不到犯罪人赔偿或赔偿不足,其权益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刑事诉讼的目的也就不能完全实现;因此,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