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美国家赔偿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美国家赔偿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市召开。50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另有5位美国学者应邀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中美双方学者围绕“中国国家赔偿法的修改”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好在饶毅选择了宣布不再“候选”院士,这给年轻学者们传递的信息是,“逆淘汰”能不能起作用.还在于学者自身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学的学术伦理是中国法学的生命线。中国法学的学术伦理的核心概括便是学术尊重,包括尊重事实,尊重相关专业知识,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与学术成果,尊重学术对手及其呼拥者和追随者。违背法学的学术伦理最终就是违背法学的责任伦理。由刑法在整个法治体系中的"保障之法"和"后盾之法"的地位所决定,违背刑法学术的学术伦理及责任伦理或许将是违背法学伦理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监狱学刊》2009,(6):124-124
唐小兵在2009年第2辑《社会学家茶座》上著文《对待学术批评要认真回应》说,参加了诸多学术会议后,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海外学者对待学术批评比内地学者要严肃得多,所作的回应也认真到位得多。这些学者不管批评者的观点、立场、知识背景与其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都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且会逐条给予细致的回应。这是一种尊重学术批评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2):101-101
宋惠昌在2005年7月4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学术民主还是学术自由》指出,在世界各国的学术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原则,这就是越来越受到尊重的“学术自由”原则。在我国历史上、学术自由原则曾经遭到歪曲和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原则逐渐得到恢复。但是现在在一部分人那里。对在学术研究中为什么要保障学术自由仍然没有正确的理解,有的文章中还提出要坚持所谓的“学术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和知识界的“拔乱反正”为开端,历经教育的恢复、重建和体制改革,宪法的修订和修正,人权、法治事业的进步,学术逐步“趋政治化”,学术自由原则的落实较之此前有明显改善,学术自由在客观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然而,从法律角度考察。学术自由的宪法权利并未能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中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相应地,学术自由权的司法救济之门也尚待开启。近年发生的几个案例,似乎预示着我国学术自由权之法律保障即将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7.
阎晓宏 《知识产权》2008,18(4):8-10
各位代表: 今天,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隆重召开,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和知识产权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大计出谋划策.在此,我代表国家版权局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8.
石泽华 《政法论坛》2023,(2):180-191
我国传统上对高校公职人员采取单轨惩戒制。学术委员会独占性行使学术不端审议认定权,相关政纪处分需遵循“审议前置、依据必要、程度均衡”原则。当前,部分学术科研人员被纳入“政务处分—处分”双轨惩戒体制,这在监督主体、追责机制和处分规则等方面整合了高校多元监督格局,也使其内生出学术自由与监察效能和行政主管与统一监察等之间的张力。在该体制下,高校学术惩戒制度定位于高校学术自律,能够相当程度发挥践行学术遵从和专业责任追究等制度功能,由此尊重高校学术传统和科研规律、弥补一般公职责任追究机制相对缺陷。未来应促进其功能实现并对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制度维系上,尊重高校对学术科研人员的惩戒权,明确监察机关无权作出学术处分、维持学术委员会的学术不端审议认定独占权、厘清政务处分之审议前置的前提和范围;在制度调适上,明确学术惩戒工作中监察机关的应然角色,如调查取证中高校监察派驻机构的适度参与、双轨惩戒中监察建议的衔接功能;在制度贯通上,促进行政监管与监察监督的联动协作,明确双方职能界限,加强对行业性问题的监察并推进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9.
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因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失去了博士学位,甚至丢掉了乌纱帽.近年来,中国逐渐兴起官员博士热.然而,发端于中国民间的学术打假,却似乎呈现出打假之“刑”难以“上大夫”.对此的解释很可能是针对官员的学位论文适用“特别规范”,从而使得官员容易游离于必要的学术诚信监督之外.中西对比,并不希冀能够提出所谓对策,而意在借此“打假门”,重新认识对学术造假“零容忍”之于培育和珍惜学术辉煌的重要.同时,也应当警惕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政府法制》2013,(17):11-11
中国学术需要独立思考,但问题出在缺乏思考。无疑,我们对西文学术仍需要关注,抱虚心学习的态度,紧追学术前沿,舍此就不能进行学术交流、不可开展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2010,(2):22-22
2月27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知识产权法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丛书”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及北京市翔鲲律师事务所协办。来自法律理论界、实务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并热烈研讨。  相似文献   

12.
在结束的“两会”上,不少学界代表大声呼吁制止学术及职称评定的糜烂败坏,痛斥其对学界风气的腐蚀。其实。这几年人们对此早有所闻,然而对于其危害性却认识不足。“学术腐败”岂止害在学术。在今日中国,无孔不久的官本位已经越过了一个社会道德良知能够承受的底线,其集中表现就是浸建与攻略神圣的学术领域,将校园这一方净土搞得一团糟。在许多高校与科研院所,不论学识高低,只要弄上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到职称与项目,然后再利用权势找人吹捧,很快就成为“学术名流”。报章揭露,时有所…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2012年"末日危机"在心理上的消弭,新的一年确定性地到来了,我们也随之确定性地接续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的生活。对于吾侪学人而言,当今中国可能还处于学术信誉意识尚未普遍觉醒、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评价机制亦未完全确立的时代,更那堪,我们所寄身的学术界也具有传统"熟人社会"的属性与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术建制化水平很低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学术界的诸多问题,如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抄袭剽窃、学术评审深度腐败等都是这一事实的表现.学术建制化水平与学术人口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生产的稳定发展取决于学术建制化水平和学术人口之间的比率,在学术建制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学术人口的膨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并将妨碍学术的建制化;反之,如果学术建制化水平很高,那么学术机制会自行调节学术人口,使之与学术发展规模和水平相适应.前者带来的是我们所称的"大众学术",而学术建制化水平与学术人口相当的时候则是"精英学术".大众学术形态所引致的学术高科层化、低建制化及其集体性与个体性、唯智主义与反智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了当代中国学术发展难以挣脱的"铁笼".  相似文献   

15.
认真地对待学者——闲话学者与最近的民法草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的民法草案让学者们在希望之中迎来了失望。民法草案以一种“惊人的方式”提交即将换届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反映了学者与立法者在对中国民法的现状、特质和定位的认识上 ,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面对目前的民法草案 ,学者们应当保持学术独立 ,甚至推进一种“自由法典化运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两百年处理“法庭上的高校”争议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学术遵从”原则,曾经据此对大学的学术自治提供持续性的倾斜保护。在目前我国矛盾重重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司法审理涉及高等教育机构的行政案件的困难实际上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大学作为学术与教育机构的特殊学术属性,以及我国特有的法定“自主大学”与行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借鉴美国的“学术遵从”原则,我国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中应当从学术性的角度理解、贯彻“自主大学”的法律原则,对大学自主权给予倾斜性保护,并为推进大学内部“学术化”、“法治化”的治理制度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雅华 《检察风云》2010,(12):9-10
【观察三】当学术期刊见钱眼开,认钱不认人,拿着出版权大肆进行权钱交易时,中国学术又何言"走向世界"。看学术期刊的"卖身价" 关于这件事,让我们从一家“全国贸易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说起,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及中央电视台报道的这样一则消息,震动了全中国:号称“全国贸易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商场现代化》杂志,一个在学术界毫无影响力可言的杂志四年出卖版面的版面费收入高达数千万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不仅规模空前,而且更具有学术味。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学术研讨。有1100余名律师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台湾律师5名、香港律师15名、外国律师事务所驻京办律师17名。大部分律师都带来了自己的参会论文。 律师和学者们的发言都紧紧围绕着“21世纪中国律师改革与发展”的大会的主题。在第一天的主会场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厉以宁作了“经济改革与律师”的主题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梁国庆作了“起诉制度改革和律师”主题报告,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张玉卿作了“加入WTO后中…  相似文献   

19.
《检察风云》2010,(12):4-7
【观察一】学术造假,让中国的学术信誉岌岌可危,如何突围,迫在眉睫。新"拿来主义"2010年4月25日18:30,西南某高校东4附属楼的一间阶梯教室里,新闻学专业的师生们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学习,此次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学术造假。 寒假前,新闻系主任给09级新生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读一本理论著作,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这份作业必须原创,严禁剽窃。新学期开学后,读后感陆续收齐。当老师们阅读这些读后感时,为不少新生的观点和语言功底所惊讶。  相似文献   

20.
自1996年初中国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和战略目标,并经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为“法治国家”的社会秩序模式之后,关于中国社会秩序到底选择何种模式结构又一度成为一个学术热点。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和法学界的部分学者对作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法律意识形态”的“法治国家”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不同认识上。本文在介绍了费孝通先生40年代对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主要特征———“礼治秩序”的观点之后,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进行了分析,概括为“多元混合秩序”结构,并评介了两种不同的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现实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作者关于“应然社会秩序”与“实然社会秩序”———这一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的认识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