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谁砸公安局的牌子,我们就砸谁的饭碗 知为吏者,奉法而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 1994年4月,李文喜走马上任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局长。 作为一方“官吏”,谁不希望自己的领地莺歌燕舞,安居乐业呢! 然而,他一戴上公安局长的乌纱帽,便恶梦不断,也  相似文献   

2.
翻阅史书,拜读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几篇从政诗文,倍受启迪。柳宗元(773—819)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对“什么是官”作了这样一段颇有哲理的议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乎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  相似文献   

3.
廉与威     
人们往往把权与威划上等号。权威权威,有权就会有威,就会有钱有势,就会出人头地,尽享人间荣华,却很少将廉与威相提并论。  有一次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第五展室看到一尊“官箴碑”,正文为明代廉吏年富任山东巡抚时所撰,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其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看过之后,对这位年大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其惊人之语言,精妙之哲理,缜密之逻辑,将为官之道揭示得如此透彻洞明,实在令人心悦诚服,过目不忘。通篇碑文,紧紧围绕一个“廉”…  相似文献   

4.
戒贪篇     
戒贪篇吴正中(其一)公则生明,诚则抚众;勤可兴业,俭可养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多占曰"贪",受贿曰"污"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人贵廉洁,人贱贪污;为民官者,切切记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做官只是一时一地,做人才...  相似文献   

5.
郭开朗 《湘潮》2014,(9):4-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从严治吏是党要管党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我们必须以辩证观点分析,以理性维度思考,以忧患之心、对待,以兴党之责担当,把从严治吏贯穿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6.
廉政箴言     
《先锋队》2014,(5):51-51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东汉·马融《忠经》 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  相似文献   

7.
翻阅史书,拜读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几篇从政诗文,倍受启迪。柳宗元(773—819)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对“什么是官”作了这样一段颇有哲理的议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乎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  相似文献   

8.
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一文中指出:“凡吏于士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意思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你们知道他的职责吗?原来是为民众服务的,不是叫老百姓为他服务的。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里,柳宗元公然能提出“官为民役”的思想观点,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八世纪时期的柳宗元就能提出“官为民役”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9.
门敢 《前线》2014,(1):118-118
“行如平原走马,易放难追”,坏习惯易生难改。习惯了鞍前马后、前呼后拥,就不习惯轻车简从,以为受了“冷落”;习惯了推杯换盏、超常“待遇”,就不习惯勤俭为公,以为没了“权利”;习惯了天天开会、层层发文,就不习惯求真务实,以为破了“规矩”;习惯了一言九鼎、一呼百应,就不习惯问计于民,以为矮了“身份”……  相似文献   

10.
杨谦 《奋斗》2005,(3):37-37
一是“问”。即询问、调研、了解、征求、倾听等等。概括地说,即问策于民、间计于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群众工作,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反映群众意愿不行;不了解民意、不顺应民意不行;不深入群众、不体察民情不行。只有问策于民,群众才能感到与他心贴心;只有问策于民,群众才能讲真话、说实话:只有问策于民,才能造成政通人和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杨治安 《共产党人》2004,(21):52-53
“畏惧”就是为官者都要有一种权力在手、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菜根谭》里说得明白:“白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邓小平同志说过,共产党人要“三怕”,“一怕  相似文献   

12.
宋初反贪污的措施之一,是改武治为文治。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文臣统治全国,不仅保证了宋代的统一和稳定,而且有利于为政廉洁。文官不能挟军权以营私,且大多有廉耻之心。包拯的家训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太祖虽为武夫出身,但他深感武夫治国的危害,因而当他“知堂吏擅中书权,多为好赃,欲更用士人”。而各地在“五代时,尉职以军校为之,大为民患”。因此他改为任用文人,“令初赐第人…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度里,古往今来,劝人勿贪保廉的佳句可谓汗牛充栋、苦口婆心。如春秋时的鲁相公孙仪的“……受鱼失禄,无以食鱼……”,宋代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明代山东巡抚年富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3,(7):57-5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问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相似文献   

15.
罗春秀 《前线》2014,(7):120-120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  相似文献   

16.
近日广东省开展了一次特殊的打假行动:全省对各级国家干部的学历和学位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让利用假文凭升官晋级者“出局”。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相比,这种打假行动也让人称快。时下,制假、贩假现象屡禁不止,而且逐步渗透到政治领域,于是就出现了假文凭、假学位等怪现象。以造假为资本混进干部队伍中的滥竽充数者,本来就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群众怎能指望靠造假起家的干部求真务实、造福于民﹖如果听任干部中的造假之风蔓延下去,只会败坏政风、带坏民风。假冒伪劣产品可能危害一时,而假冒伪劣干部则可能危害一世。广东这么做了,并…  相似文献   

17.
一戒贪.要树立‘’清官”形象。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某些制度、政策的不完善及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世界观的改造等主客观原因,一些领导者贪权贪利贪财食物之心,逐渐膨胀,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履行领导责任的意识却慢慢瘪了下去。这一胀一瘪,严重阻碍了领导者领导能力的正常发挥。贪心有余,干劲不足,正是某些领导者威信不高的主要原因。古语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为什么历史上的清官如包拯等,在人民群众中有那么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楚奇 《党课》2012,(6):78-79
威信重在一个“威”字,有威压、威迫、威慑、威严、权威的意思。有的领导者看重权力、强调威力,恰恰是人冶社会的遗迹,体现“重权、为权、谋权”的官本位思想。古人讲:“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公生明,廉生威。”  相似文献   

19.
本阐述了中西近代早期思想家对“民权”涵义的不同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注重“民权”的功利性,他们倡“民权”是为了“救亡御侮”;其“民权”思想中的“民”主要指封建官僚、绅士、兴人等,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权”与“君权”的关系,他们主张君民共主,“民权”依附于“以权”。西方思想家则非常重视“民权”的学理性,其“民权”思想具有理性启蒙作用;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是“民权”思想中“民”的总称;主张用“民权  相似文献   

20.
晓理 《党课》2011,(18):106-106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