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王雅荣  费建中 《前沿》2001,(12):113-116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代驻外公使 ,以宣传洋务和出使英伦并提出最早的维新思想闻名。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对夷患及夷患的解决就提出独到见解。他的洋务观比洋务派的观点激进而深刻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庞昭 《求索》2011,(3):249-251
郭嵩焘的致富致强之道不仅表现为对传统重民、养民思想的继承,而且表现为以民本来体认、诠释西方的民主,强调利民、富民。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当口,一批士大夫政治理念的深刻变化,为以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黄启昌 《求索》2008,(12):212-215
郭嵩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臣,通过对西方全新的法制观念和制度的考察与传播,以及对中国封建法制的批判,形成了具有近代元素的法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了启蒙和先驱作用。在宪政思想方面,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开始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藩篱,体现出时代精神和进步性。在司法制度上,主张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进行司法制度改革。他在日记中大量记述和介绍了西方的审判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狱制度以及法治意识等,充分体现出他司法价值观的变化。在国际法思想方面,通过对国际公法的了解,对设立驻外使节领事的认识,积极地将国际公法运用于具体实践,体现出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4.
陈朝祥 《前沿》2009,(11):26-29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对传统吏治的批判,二是结合其出使西洋的个人经历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改革吏治的措施。对吏治的批判集中于三点:颟顸无知,虚骄自大;徇私枉法,颠倒是非;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改革吏治的具体措施,一是治吏从严,治民以宽;二是以循习"西洋政教"为"本源之计"。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与郭嵩焘为晚清名人,为同乡且又同为湘军集团的成员,一生保持着较密切的交往。依照时间顺序,他们之间的交往大致可划分为呈曲线变化的三个阶段。从历史的角度看,王、郭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双方的关系以鲜明的个案非常深刻地折射出近代湖南人在学术与政治等方面呈现出的分歧,是晚清变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熊乡江 《求索》2006,(5):155-157
本文从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以及学习西方文化的方法与模式等方面比较了郭嵩焘与严复的中西文化观,认为二者的文化观既有相似之处,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相比较而言,郭嵩焘侧重于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来融会、贯通西方文化;而严复则侧重于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统,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构新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同治六年(1867)七月初五日午后,曾国藩与心腹幕僚和弟子赵烈文聊天,不仅说郭嵩焘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与同级大僚争吵不休,而且为政不近人情,在广东搞得声名狼藉,物议沸腾,真是荒谬至极。当天的《能静居日记》详细记载了两人的谈话过程和内容:午后,曾国藩老师来久谈。  相似文献   

8.
江山 《传承》2009,(1):32-33
郭嵩焘生前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制订了一个时间表,认为中国要用四百八十年完成赶超西方强国之路:学习西方军事,三十年可初见端倪;学习西方制造工业,五十年可稍见成效;兴办新式学校,一百年方能树立起人才;再用一百年荡涤旧习;再用一百年砥砺精英;再用一百趋于大成。鉴于当时顽固守旧派的强大,郭嵩焘将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制订的时间长了些。后来的历史进程比郭嵩焘的时间表要快得多了。  相似文献   

9.
余冬林 《理论月刊》2012,(1):124-126
郭嵩焘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摒弃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认同西方价值观及其评判标准,忽视文化存在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差异,因而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关于西方议会的描述,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低势位文化、落后、无道)———西方文化(高势位文化、文明、有道)。郭嵩焘没有真正接受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洗礼,因此他虽然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但也只能在华夏与夷狄、有道与无道的思想框架下反躬自省。他所描述的西方议会依然有些似是而非,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凸现其本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而言,这种在否定自我肯定他者的语境下的对西方议会的描述是典型的乌托邦式的。  相似文献   

10.
任丽伟 《前沿》2011,(10):171-174
张树声发迹于淮军,也最早离开淮军,充当地方官吏,也较早接触到晚清的内政外务。他从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励志整顿吏治,严明军政,筹办海防,加强对各地方的治理,收效甚大,充分体现了他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想。同时,他在治理地方过程中,对一些政事的看法,显现了他思想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这在浑浑噩噩的晚清政坛中显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任丽伟 《前沿》2010,(4):132-135
张树声作为晚清淮系集团中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一代重臣。纵观其一生,发迹淮军,官至两广总督,还一度署理位高权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末政治舞台上,曾演绎了与众不同的辉煌片段,在处理晚清政局内政外交的事务中,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显现了他思想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从而脱离了李鸿章的衣钵,自成一派,自立一说,与李鸿章的内政外交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1937年针对黄克功杀人一案写作的《致雷经天》蕴含着丰富的法学思想,这些思想包括:对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求更高,才能真正体现革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政府的法律、革命的纪律、人性的统一;革命的法律服从革命的大局等。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以及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人民司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等思想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建党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但我们党对民主集中制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经历过严重挫折的曲折历程。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从思想障碍和制度缺失两个方面分析了我们党民主集中制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基于原因分析,本文认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以革新政治文化为基础,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大的修改,但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情节的规定较为简单,而现实中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非常复杂,从而导致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较大分歧。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以及相关情节的认定问题作了解释,但是该解释仍然存在可商榷之处。笔者以刑法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罪过形式以及司法界定的分析探究,以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探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河南省的艾滋病致孤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社会支持网络对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现有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是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周此需要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的思想变革中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逐渐成熟,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终身教育的发展使自我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当前教育发展模式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误区,导致自我教育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本文试图从大学生个性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出现的偏差及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探寻高校自我教育缺失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致作者     
《岭南学刊》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本刊竭诚欢迎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工作者、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赐稿。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百家争鸣的方针,着力反映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反映广东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和学术成果,开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所设栏目与办刊宗旨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致作者     
《岭南学刊》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本刊竭诚欢迎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工作者、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赐稿。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百家争鸣的方针,着力反映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反映广东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和学术成果,并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致青春     
忘了青春路那来时的方向 只记得一路之上的跌跌撞撞 总感觉曾经会有那么多的惆怅 但至少都伴着醉人的芳香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弱势群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社会和公众的冲击是根本原因 社会变革带来的竞争、挑战。使大学生们承受着过重的思想、认识、信息等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