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渴望成为政治大国,决心走军事大国之路,已被现实中许多事件所证实。这既是政府推行的国策,也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充当马前卒和强大后盾的就是右翼势力。经济低迷近10年的现状同力图充当地区强国的野心之间的矛盾,促使日本走上了一条置道义与国际舆论于不顾的危险道路。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一般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本不是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纯属一国内部事务。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一股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新浪潮席卷了世界,从而使得一些国内民族问题突破了国家边界的限制,登上了世界政治的大舞台,成为影响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西方某些大国借口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以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实施的  相似文献   

3.
除了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等因素外,意识形态也是日本制定对华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依据。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所的天儿慧教授认为,日中建交之后日本国民中有四种意识对日中关系的发展有影响:第一种是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包括敬畏意识;第二种是战争负罪心理,对于侵略中国的战争的负罪意识;第三种是东西意识,也就是冷战意识;第四种是南北意识,也就是经济发达的日本和经济落后的中国的意识。其实,这诸多意识如果归结为意识形态,则不外乎三个方面:即狭隘民族主义、神道国家意识和西式自由民主理论。一是狭隘民族主义。这一意识形态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4.
近来,围绕中日关系问题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观点。这些观点以所谓“对日关系新思维”自居,并试图以此“为中日关系求解”。其主要观点是: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就随他去,叫喊多了,没有什么效果;日本的富强是亚洲的骄傲;日本要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是正常的诉求,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向赵薇泼粪等事伴表明,中国存在着“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等等。对于上述观点,大有可质疑之处。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后萌生了做政治大国的愿望,有其现实依据和可能性.为了尽快实现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历届日本政府先后做出了各种努力.但是,政治上过于依赖美国,缺乏独立的外交政策;对历史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反省,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邻国的信任;在文化心态上固守"内外有别"的生活方式,没有树立现代外交理念是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主要障碍.软实力的不足是日本不能成为政治大国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6.
薛琳 《党课》2012,(9):80-83
日本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其国际地位已从战败国日益发展成政治大国、军事强国。去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国内民怨很多,但在日本天皇明仁(平成天皇)发表讲话后,El本国民的精神为之一振,犹如打了强心针。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族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是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际体系结构的变迁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彼此间互动是分不开的。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二军费大国。日本认为,它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必须作为国际关系中的"稳定力量出现",要对国际秩序的创造性发展"负有责任",要对国际秩序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同时,作为国际秩序的承担者,"有必要确保发言权",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了配合实现政治大国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9.
朱杰  孙焱杰 《世纪桥》2011,(9):70-71,85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影响的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团结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掌握国际反华势力的动态,制定全面的应对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海波 《世纪桥》2010,(21):67-69
冷战结束后,在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普通国家化"战略。日本"普通国家化"战略的核心,就是强调要把日本的不够"普通"之处——"不能发挥对外军事作用"的限制加以改变。面对日本的"普通国家化"趋势,中国应努力使"普通国家化"的日本对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应充分利用中日关系回暖的机遇和美日关系的矛盾,利用美国在美日同盟中对日本的控制和影响力,使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延滞,从而保持在国际政治中对日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日本新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新首相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中日关系因教科书、李登辉访日以及首相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出现波折。舆论普遍认为,在日本政府领导人这些强硬言行的背后,是日趋增强的新民族主义思潮。一、何谓新民族主义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日本的民族主义,其背景、特征及影响均有不同,因而被称之为新民族主义。如果说80年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来自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后带来的民族优越感,那么经济持续衰退的局面却是90年代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的社会基础。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一直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而美国经济却持续景气,这与80年…  相似文献   

12.
<正> 二战后,日本根据和平宪法的相关的规定,实行“专守防卫”的战略方针,并以日美安保条约为国防支柱,向国际社会承诺“不做军事大国”,防卫力量的发展“保持在自卫的范围内”。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和平主义思潮逐渐被新保守主义所取代,扩充军备、自强自卫的呼声高涨,一些基本防卫政策已名存实亡。21世纪伊始,日本对防卫和安全战略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不断通过法律上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既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维度进行讨论,对其政治基础的重要性关注较少。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来看,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更需要稳固的政治基础。这也需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夯实国内的政治基础和打造良好的国际政治基础。其中,国内政治基础主要是坚强牢固的党的领导,高效运转的人民政府以及和谐稳定的国家-社会关系;国际政治基础主要是和平的周边环境,稳定的大国关系,顺畅的全球贸易体系和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几十年来,向海外派兵问题始终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焦点,也是周围亚洲各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张突破向海外派兵禁区的势力,在日本是少数派,而近几年,随着冷战结束后革新政党衰落以及国民中保守意识增长,对这股势力的抵制力量日益减弱。2003年以来,  相似文献   

15.
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具体表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民族观,即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它是从资产阶级一阶级的狭隘利益出发的。“从这样的阶级基础出发,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和  相似文献   

16.
田文林 《学习月刊》2009,(23):23-25
大国是国际政治中的主角。一个大国如何看待和安排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国际体系的形态和走向.更对该国的长治久安产生关键性影响。最近两年.针对中美关系这对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中美国”(Chimerica)、“G2”、“中美共治”等充满想象力和潜台词的提法.由于这些说法满足了部分国人“大国梦”的幻象.因此在国内很快流传开来.并被一些人认可和附和。  相似文献   

17.
王琪 《学习月刊》2012,(8):27-29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主义逐渐复兴并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和思考。本文着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了民族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复兴的原冈以及民族主义复兴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国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象。当一国发展成为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国并实行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时,该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必然会产生双向互动增强的趋势。这种互动的方式与程度既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执政水平、对外政策与开放程度,也取决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其具体性质既可能是良性互动也有可能是恶性互动。中国推进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注意协调好国家"个体"利益和国际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外交是战后日本外交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擅长的领域,在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经济安保"与"综合安保",以及争当"政治大国"等方面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危机时代,尤其是菅直人内阁执政以来,为了应对国内经济新挑战与国际形势新变化,日本经济外交进行了又一次战略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经济外交工作,但侧重于"以经济促外交".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形势,我国政府需要对经济外交政策的侧重点进行适度调整,在继续巩固"以经济促外交"的同时,大力实施"以外交促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0.
“大国崛起”是一个综合实力的积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心理的准备过程。这不仅需要硬件条件,更需要战略思维和政治智慧。从国际经验和历史文化来讲,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即真正实现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现代性。现代性的内涵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