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三类案件纳入法院受案范围 1、社会保险争议将有区别地纳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调解仲裁法>确定了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但是否应把所有的社会保险争议不加区别地纳人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是一个在实践中争议广泛的问题.此次司法解释规定,对于因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劳动者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险权是公民生存权范畴的重要子权利。社会保险制度的强制性特征,为该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尽管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与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紧密关联,但从本质上看,社会保险关系是公法关系。因此,必须改变我国社会保险权利通过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规范和强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并由国家作为社会保险待遇的首要和最终承担者。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有关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规定, 形式上过于分散, 内容上与劳动监察、人事争议处理的范围相互交叉或冲突, 使实际操作非常困难。这种状况主要源于劳动争议的概念不清、立法层次不高及立法主体主观方面的过错。鉴此, 应在劳动法规中界定劳动争议的概念; 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专门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 选择“定义式”界定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把劳动监察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基准法”; 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有关社会保险及计划生育方面的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社会保险参保纠纷缘起于用人单位不履行社会保险参保义务。用人单位所承担的社会保险参保义务兼有法定与约定的二元法律属性。因用人单位不履行社会保险参保义务引发的法律纠纷,职工既可以通过举报、投诉获得行政救济,也可以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获得司法救济。但是,现行立法对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社会保险违法行为举报、投诉案件缺乏硬性约束,而劳动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确立的社会保险参保纠纷案件受理条件过于严苛,这些不足之处不利于保护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可从立法上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近年来日本个别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日本近年来劳动争议的现状、特征,介绍日本针对此所采取的措施;分析了日本<个别劳动争议解决促进法>、<劳动审判法>制定的背景及其内容和主要特征;最后,结合中国的现状,探讨了日本个别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于2008年5月1日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改善了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一些方面,但仍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专门的劳动法庭等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社会保险法公共执行不力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的现实国情,以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制度为参照,得出:社会保险法的私人实施机制在专门化的社会保险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前的过渡期内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法律未修改前不能仅凭"答记者问"就堵塞私人执行通道,此类问题应由最高法院提请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法或做出法律解释解决。私人实施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不宜补办补缴类社会保险损失赔偿争议应通过私人直接实施模式解决;宜补办补缴类社会保险损失赔偿争议应通过"审决前置"模式解决,还可通过完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解决;完善社会保险争议民事诉讼的具体规则;对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纯缴费争议,必须在完善公共执行机制的前提下再着手堵塞其私人实施通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成为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争议案件也越来越多。在处理劳动争议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当前“一调一裁两审”、“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长期以来,这一机制在处理劳动争议、稳定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劳动争议日益频繁的今天,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却显得日益落后,探讨一种更为适宜的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群体劳动争议因其争议主体的集体性和组织性、争议内容的多元性和争议手段的集体对抗性而内在地需要工会作为劳方代表参与争议解决。然而,在行政主导的争议处理机制下,忽视了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工会的角色定位不明晰,再加上工会自身存在较大缺陷,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与群体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不衔接,造成了工会难以参与群体劳动争议处理的困境。因此,需要完善相关制度,确立三方机制的处理方式,明确工会在群体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法律地位,制定工会参与的具体形式、条件和程序,克服工会自身缺陷,构建群体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与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对接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发展推动劳动争议国际化,预防和解决国际劳动争议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在各种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调解因其推动国际经济和工业和平发展的独特优势而广为国际劳动争议各方采取。分析国际劳动争议调解选择动因、国际劳动争议内涵及国际劳动争议调解解决实践,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中,保障体系作为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运行提供动力。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做后盾,整个治安防控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就难以持久。保障机制具体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警力保障、经费保障、物质装备保障等。除此之外,协调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治安防控体系高效科学运行的重要保证,包括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条与块的关系、打击与防范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专门机关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险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制度安排。面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课题和新考验,社会保险立法应当秉承新的立法理念,承载新的历史使命。其中,坚持《社会保险法》是劳动者的权益法和福利法,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型社会保险制度,重构国家在社会保险中的角色与义务,推动新型劳资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保险立法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交强险是典型商业模式运作的责任保险,但其过重的公益性色彩下的"无责赔付"制度设计,一旦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无过担责"结合,就会在学理上和实践上形成限制该制度发挥作用的多重障碍。在学理上表现为违背交强险本质属性、突破合同相对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与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衔接,理赔机制尚不健全,权责不明。  相似文献   

14.
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是企业保障职工基本权利的法定义务,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但由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实力薄弱,再加上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事业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险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民营中小企业参加社会保险不仅意义重大、十分必要,而且形势严峻、情况迫切。建立系统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国家对民营中小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扶持力度、完善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制度和提高监管力度是加强和完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互助保险是介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以互助互济为特征的保险形式,具有其独特的涵义和性质。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通过广泛开展这种互助互济的保险形式,将能有效满足弱势群体的保险保障需要,促进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直接损害参保人的利益,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影响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国应在不改变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提下,颁布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法。农民工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时可以一并转移其个人账户及其统筹基金,改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以便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在城乡间顺利转移接续。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险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采用行政处罚不足以遏制其滋生蔓延。为保证社会保险费的及时、足额征收,必须运用刑罚手段制裁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护交通秩序,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在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车辆擦碰的轻微车物损失事故占很大比例,对这些交通事故进行快速处理既方便群众、减少交警的工作量,同时也缓解了交通堵塞。通过建立党组织和政府为领导核心、交警依法行政为依托、保险公司服务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新体制,优化社会资源,通过建立健全保险公司的快速理赔、交通事故现场快处快撤、驾驶人奖惩等保障机制,实现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撤、快赔。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社会连带理论为视角,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中四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险权、立法的价值取向、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国家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在解决传统养老保险模式弊端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面,存在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较窄,基金来源单一,参保企业漏缴保险费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缴费意识;做好养老保险征缴环节的稽核;开征社会保障税。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存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的冲击;退休年龄低以及历史债务的问题。认为只有建立机动灵活的就业与退休机制;逐渐消解隐性债务才能使这方面的问题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