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盛超 《新东方》2007,(6):14-17
西安事变的发生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性因素,然而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却是当时国情下抗日救国的必然选择。有些学者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做出的决定,有些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做出的,还有些学者格外强调张学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综观各种观点,无可否认的是共产国际及苏联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制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对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之一,就是使得中国当时的军事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西安事变后,中国开始了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的格局转变;南京政府同中国国内其它各种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由矛盾对立开始向合作抗日转变;西北地区三位一体的军事联合关系解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核心组成员对张学良的劝谏和实践活动是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共同做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工作,为其指明前途和方向,力促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三位一体"抗日大联合。他们还将"华密电报"及时通知张学良,帮助张学良策划"扣蒋行动",参与西安事变,并且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维护西安事变的成果付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在这场事变发生后不久,就有不少人发出的疑问:身为国民党“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怎么会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号召,毅然扣押国民党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呢?  相似文献   

5.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诸因素作用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诸因素作用评估季云飞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诸多间接与直接因素的制约和推动下,事变于12月下旬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蒋介石长期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在193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西安事变对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抗日的作用问题西安事变在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人认为: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而西安事变只是外因。换句话说,没有西安事变,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是会走上抗日道路的。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不应该抛开历史事实本身来作推断。虽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集团,确实有一定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但是,如果没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8.
正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在事先几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顿时震惊中外。一时间,西安上空战云密布,周围就像堆满了火药桶,各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中共中央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力主和平解决事变。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西安为化干戈为玉帛竭尽全力时,却发生了一个处处添乱的"雷电社"事件,周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为迫使蒋介石放下内战的屠刀举起抗战的大旗,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夜,国民党中央接连召开会议,决定何应钦任讨伐军总司令,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示纲纪。南京方面做出的这一反应构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上 ,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一位是国民党的上将张学良 ,他发动了西安事变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共产党的上将的吕正操 ,他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领导了令敌人谈虎变色的地道战和地雷战 ,被张学良戏称为“地老鼠”。这两位抗日名将 ,又有着诸多的相通和相同之处。如 :都是辽宁海城人 ;都是东北讲武堂毕业 ,张学良是一期 ,吕正操是五期 ;都是积极的抗日派———为抗日 ,吕正言改名为吕正操 ,意思是要操练军队打日寇 ;也是为抗日 ,张学良不顾性命发动了西安事变。最是有特色的 ,他…  相似文献   

11.
熊杰 《长白学刊》2013,(4):110-113
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不仅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而且也对陕甘宁边区特区地位的确立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西安事变为陕甘宁边区政权合法地位在法理上和事实上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西安事变成为陕甘宁边区政权性质由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转变的分水岭;西安事变使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有了突破性的拓展,奠定了其基本规模。陕甘宁边区完成了由长征胜利"落脚点"到抗日战争"出发点"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12.
71年前,张学良、杨虎成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以突遽的兵谏形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宏愿。这一宏愿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军广大官兵的心声。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些力量的总和是推动张学良发动事变的基础。但是,事变中驻洛阳东北军炮兵6旅旅长黄永安,却在接到张学良密电后泄密他人,使西安事变险象环生,并对西安事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西安事变中,国民政府内部分化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但两派的分歧主要停留于事变应对方式不同意见的层面。为了维护其共同利益,“主战派”与“主和派”进行了实质上的互动合作。“主战派”、“主和派”的协作与南京政府战和两面手法的配合运用,对西安“三位一体”局面构成了较大压力,成为张、杨妥协放蒋和事变最终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自“华北事变”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导致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和策略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实质性的转化。即由“九·一八”事变后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策略方针,到“华北事变”之后对日态度转向强硬,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与中共第二次合作而转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是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总形势下爆发的.事变的发生及事变的和平解决,又反过来推动了全国救亡运动,使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跨进了新阶段.以西安地区来说,"双十二"枪声响后民众如释重负,感受到是"解放了",各民众救亡团体相继组成,获得了公开进行组织活动的自由.各救亡团体创办的刊物犹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些刊物旗帜鲜明,富有战斗性.它从各个侧面报道了西安事变,记述了事变前后西安市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学生呼声》、《救亡线》、《萌芽》、《沙河》、《学生文化》是  相似文献   

16.
闻载 《现代领导》2006,(2):38-40
蔡元培绝食 请求“改编” 西安事变之后,整整七个月过去了,蒋介石在解决事变中答应的许多事情都一直未能落实。眼看日本人已经武装占领了平津.上海、南京也已危在旦夕,可蒋介石还是下不了联合抗日的决心。怎样才能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使磨拳擦掌的红军早日开上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威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战攻打红军的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从而酿成了震惊中外、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对我国侵略和我国人民长期要求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当局长期内战的伟大斗争的必然产物。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致使日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向华北进攻,并于1935年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要求在华北的统…  相似文献   

18.
王天玺 《创造》2013,(3):6-10
四、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巩固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即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主题之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面对企图灭亡中国的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西北地区共产党同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谈判,要他们同红军一起枪口对外,共同抗日,得到良好回应.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飞赴西安,强迫东北军和西北军全力攻击红军,继续打内战.这种逆民族大义的反动作为,激起广大国民党军爱国将士的愤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把蒋介石拘留起来,迫使其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面遂告形成.从此时起,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则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打击日军.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向在西安事变中作出贡献的爱国志士们,向所有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前辈和牺牲的先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加快侵略步伐,加紧进攻华北,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在国家、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和爱国赤诚,毅然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及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力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24)
正12月12日,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俞正声亲切接见了张学良、杨虎城亲属代表并合影。俞正声指出,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张学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