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庆东 《山东审判》2006,22(6):64-67
在法治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的方式是多元的,但司法救济无疑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方式。一个人能“否进入”法院并获得公正的司法救济,是衡量一个国家司法水准高低和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保障当事人诉诸司法的权利,就是要让当事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都能够比较容易地行使起诉权。一、现行起诉受理制度的缺陷起诉是民事诉讼的起点,它是裁判请求权中的一项权利。①裁判请求权又称为接受裁判权,是指任何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有请求独立的法院予以公正审判的权利。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诉诸司法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何通胜 《人民司法》2012,(17):43-46
起诉受理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热点问题。在对比国外起诉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对现行起诉受理制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或是基于诉讼权保护理论,建议废除立案审查制度,建立立案登记制度;或是基于诉讼要件的审查理论,质疑立案单方行政式审查方式的合理性。笔者从法院立案工作实践出发,就起诉受理制度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和改造方案提出  相似文献   

3.
民事督促起诉是检察权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是国家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必要干预,亦是检察机关享有的特定诉权,本质上属于检察建议的范畴。对督促起诉进行探索实践的同时,必须对民事督促起诉制度的案件范围、适格主体、被督促单位处分权等理论问题予以厘清。从我国的现实需要来看,除了亟待立法上的确认外,还应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来保障督促起诉制度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
民事起诉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对于民事实体权利的保护有过于苛刻之嫌。本文以缓解既存的“起诉难”为主旨,对程序当事人和适格当事人、起诉条件立法具体与立法抽象、起诉请求的有效性与正当性、起诉证据与定案证据等几对相关范畴进行了辨证分析,意在从横向立法比较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民事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民事起诉制度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来不少人呼吁要加强国家公权力对民事、经济领域的干预 ,并提出了各种制度设想 ,其中首推检察机关民事起诉制度。①笔者认为 ,确立这一制度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诸多误区 ,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难以运作。一、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 ,检察机关民事起诉难有作为几乎所有主张建立检察机关民事起诉制度的学者都把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作为其确立的首要根据和理由。他们认为公共利益突出表现在公害事件、国有资产流失事件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几个方面 ;这几种行为不直接侵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往往无人享有诉权 ,即使法律…  相似文献   

6.
<正> 行政诉讼程序的引发,须以原告的起诉为必要前提。但起诉这一诉讼行为不能逻辑地产生法院受理的法律效果,人民法院对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可以拒绝接受,因而,行政诉讼程序的发生,尚需以法院的立案受理为其充分条件,即它缘起于原告起诉和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受理这两个方面诉讼行为的结合。本文拟就行政诉讼的起诉与受理制度,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略作阐析。  相似文献   

7.
<正>民事诉讼是平等主体间的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人民法院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过程。为使不敢诉、不能诉的弱势群体也能够通过诉讼获得救济,检察实践探索让支持起诉制度焕发出生机。因此,讨论完善民事检察支持起诉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事督促起诉是指针对遭受损害的国有资产或社会公共利益,监管部门或国有单位不行使或怠于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责,检察机关以监督者的身份,督促有关监管部门或国有单位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提起民事诉讼,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项民事行政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起诉难”问题的立法根源即在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高阶化”的起诉条件,裁判请求权作为公民程序性人权要求我国必须降低起诉条件以保障公民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从而保障其合法权益,因而从人权的视角出发变革我国的民事起诉制度、转变立法和司法观念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起诉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对于民事诉讼中原告撤回起诉以后又以同一诉讼请求和理由对同一当事人再次起诉,人民法院能否再行受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未直接予以明文规定。迄今为止,审判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两个属司法解释之列的文件:一为1985年12月14日法(经)复第58号批复《以下简称(85批复)》;一为1990年3月10日法(民)复第3号批复《以下简称(90批复)》。前者规定对原告申请撤诉获准后的再行起诉,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后者又允许原告撤诉后再行起诉,并言明人民法院应予以受理。二个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批复却  相似文献   

11.
刘霞  刘丽娜 《人民检察》2022,(22):16-20
民事支持起诉制度既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延伸,也是能动司法理念的重要体现。国家义务与公民权利理论体系下的民事支持起诉定位,决定了支持起诉在维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当前理论和实务界对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尚存在不同认识,相关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民事支持起诉应遵循自愿原则、诉权平等原则和处分原则,支持起诉对象应以诉讼能力偏弱的特殊群体为主。检察机关的民事支持起诉职能发挥应贯穿诉讼全过程,不仅包括支持原告提起诉讼,还包括指导其收集、补强证据,特殊情况下出庭支持起诉,以及加强支持起诉与督促起诉的衔接。  相似文献   

12.
构建我国暂缓起诉制度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适用暂缓起诉的国家和地区的司法运作情况来看,暂缓起诉制度存在诸多价值。对我国这样一个司法资源有限,而犯罪率不断提高的国家来说,建立暂缓起诉制度尤其有益。因此,研究暂缓起诉制度的构建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现代西方各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虽有一定差异 ,但在实质上体现着相同的原理 ,或相似的功能配置方式 ,即均为三审终审的金字塔型审判结构 ,且三审法院分别由初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构成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制度功能。而我国现行审级制度在许多方面与这些原理是相悖的 ,并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 ,在近年来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笔者认为 ,基于现代审级制度的原理、西方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 ,可根据以下思路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 ,建构多元化的审级制度 ;重新界定四级法院的性质和功能并据此对法院系统进行调整 ;在重构审级制度的同时 ,规范再审程序 ,严格控制再审程序的发动。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无论是诉讼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对民事检察监督问题均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在以法院为主体推动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民事检察监督?争论一直存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在为争论作出结论之前,有必要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运行情况尤其是“民事抗诉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切实地考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律关于民事检察制度的规定存在不完善之处,应该强化检察机关在民事审判中的检察监督职能,除抗诉权外,还应赋予检察机关发现错误权,包括调卷权、听审权、调查权;建议纠错权;提请惩戒权;立案、侦查权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民事执行的一般理论,厘清了民事执行的涵义,分析了民事执行的法律特征。对我国民事执行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分析民事执行权的性质,建议重整我国民事执行机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法治化进程日益加快,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已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纠纷解决的客观规律,不能满足公民权利保障的需求,其不足之处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诉讼率的高低反应了这个国家法治的进步状况。在美国,诉讼率极高,诉讼现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不同的形式转化为法律问题,通过法院加以解决。一名密执安大学的学生起诉学校,要求学校赔偿他85.3万美元的损失费,其部分理由是他曾经期望在德育高级班课程中获得优等成绩,但结果却只考了中等,从而造成精神苦恼。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女生在参加学校垒球比赛时,为了接住一个猛球而折断了一个手指,她的父母状告那位垒球教练,指责他没有教会孩子正确地接球。①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法院不会受…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社会公共利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但这种公共利益与某个具体的人,利害关系又不甚明确。这些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直接的诉讼提起者,公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面对越来越多侵害公共利益的出现,如果不进行法律上的解决,将导致更大量的公共利益被侵害。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时代检察监督背景下,民事支持起诉是检察机关主动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纾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为规范完善基层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工作提供解决思路。一、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支持起诉的基层实践与难题民事支持起诉是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