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实》2015,(7)
官本位体现着人治社会专制集权的制度安排,体现着等级特权观念和"以官为本"的单一价值取向。而民本位则体现着法治社会民主法治的政治安排,体现着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以及"以民为本"和"法律至上"的价值规范。从官本位到民本位是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只有扫除专制体制残余,完善民主法治制度,打破特权等级观念,构建自由平等理念,破除官本位的传统文化残余,达成以民本位的现代价值共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官本位的人治社会传统,建立起民本位的现代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制约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公共行政精神和公民总识的缺乏,传统官僚制体制:官本位思想和公众政治冷漠心理的阻碍。本文以重塑政府民主价值取向、公民制理念为重点,以确立公民权和公民主体地位为核心,突出社会与公众在公共权力体系中的自主地位,从服务理念、政府职能、权力监督三个角度,提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民本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宗法等级观念、由官本位思想衍生的官僚主义、小农经济文化心态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又要警惕其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产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控制、对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阵地;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的素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快制定网络政策和法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健全网络文化运行体制,加强网络管理,从而应对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的官本位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等级特权意识。建国初,我们曾在思想领域反对过这种意识,大力宣扬工作“只有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应该说这在当时还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建国后我们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干部集中管理的统一模式又为官本位的意识重新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干部严格的行政级别、人治色彩和权力支配资源以及某些特殊的待遇(如房子、车子等)与职位紧密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古老的官本位意识的蔓延。这种传统的世俗观念和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了人们正确的人格观、荣辱观、是非观的形成:首先,它误导干部和群众的人格观,使干部和群众形成等级观念,以官的大小来衡量人的尊卑贵贱;其次,它误导干部的心理预期,导致干部对权力、位置的崇拜,从而产生恋位意识、保位意识和爬位意识;再次,它误导普通群众对干部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6.
腐败的社会关系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私有观念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同时又反转促进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人们拥有了私有产品,具备了私有观念,就为人们损害公共利益、保护私人利益提供了源头上的可能性;从政治关系角度分析,政治权力自身具有三个方面的负面效应,而当对政治权力的负面效应监督和制约失效时,腐败就极易产生;从文化关系上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和官本位思想以及西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相似文献   

7.
引咎辞职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思考引咎辞职问题,可以从文化角度切入.引咎辞职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文化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它内含的文化精神是政府权责统一的行政文化、官员知耻尚荣的道德文化和尊重民意的公民文化.进一步完善引咎辞职,在政治文化上,要推进政治公开与舆论监督;在道德文化上,要提高官员的责任政治意识;在社会文化上,要破除官本位的落后思想.  相似文献   

8.
胡仙芝 《唯实》2002,4(1):42-47
官僚体制,被认为是最富有效率的现代政府组织形式.然而,"理想"的官僚体制,却在要素、结构、运行、文化、心理等方面都包含着病因,形成难以根治的顽疾--官僚病.增强官僚系统的开放性,提高对环境的感应力和回应性;增强官僚系统内部的竞争性,提升官僚体制的内在活力;缩减官僚体制担负的职能,逐步取消官僚阶层的特权;改革政府财政和评估机制,强化官僚的自我约束;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外部力量对官僚系统的监督是矫治官僚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话说“官本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斌 《求是》2000,(24)
“官本位”的思想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制度一样古老。早在秦汉时代,实行“品位分类”的制度,把官员分作若干爵位等级,从公士、大夫以下一直分为20个等级;魏晋改爵位为“品”,从上而下分为一至九品。后来因为品位太少,大小官员排列不开,于是将每品分为正、从两个等级,有时在四品以下的正、从等级又分为上、下两阶,如此,大小官员们共分为30个等级。这种官僚等级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官本位”制度造成社会成员等级森严,尊卑贵贱界限分明,“公之子恒为公”,“士之子恒为士”,身份不可变更,等级不能混淆。 封建时代的“官本位”的突出特点是“官为贵”。整个社会以官为尊,以官职的大小论社会地位之高低,官员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和中心。所以,官不  相似文献   

10.
于水 《唯实》2004,(Z1)
一、学习型机关的内涵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由传统的行政向学习型管理观念进行转变。缓慢的社会生活节奏曾是官僚体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但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后 ,全球信息、知识的迅速扩展 ,传统的官僚政府体制严格的层次架构无法对社会的动态变化作出灵活的快速反应。官僚政府体制决策的时宜性差以及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韦伯的科层组织是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纵向线性系统 ,它强调“制度 +控制” ,通过使人“更勤奋地工作” ,来…  相似文献   

11.
政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陷于枯竭,将直接导致执政地位的丧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资源。依法执政是夯实中共执政的法理基础的根本途径,执政效率是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证明和衡量执政合法性程度的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儒家经典,《论语》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教育开展的时机、程度和效果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握好时、度、效,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学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课题,学界对文化建设的含义、内容以及基本路径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种社会思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城市社区等基层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王蒙自传>既是一个人的"当代史",更是当代史上的个体史与个性史.作者对"文革"史的重述,不同于一般伤痛式的叙事方式,而侧重描写其精神个性、思想性格以及价值取向逐渐成形的痛苦过程;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叙述,他关注的是思想解放潮流背后的艰难、偶然性与人的个性力量;在人文精神讨论中,他则对时代文化转型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敏感和高度的警惕,其言论显示出某种超前性和孤独的意味.<王蒙自传>不但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记史的价值,同时更展示了王蒙自我形象的多维真相,展示了一个多维的复杂甚至矛盾的精神和心灵,从而达致历史的个性与个性的历史的高度耦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每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高尚荣辱观的引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光荣的荣辱观,我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增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光荣的思想,进一步挖掘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财富创造的源泉;把人才观与荣辱观相结合,汇聚起了真正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找到了新时期促进我国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应积极思考和探索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非常直接而且真正有效的思想土壤和背景。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提供了资源,同时,主义文化的某些特性,也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来了曲折。  相似文献   

18.
王杰 《理论学刊》2003,3(3):147-151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明清之际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经世实学思潮的出现.一大批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在抨击理学空疏之弊的同时,竭力提倡经世致用、实学实用,从学风、学术上呈现出一股崇实黜虚、舍虚务实的新风尚,从而形成了一个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学派--经世实学派.人文启蒙思潮是与经世实学思潮同时兴起的.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明清之际,中国文化重道德伦理、重修身养性、轻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路和格局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被打开了缺口,它使中国知识界在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同时,开始接触和吸纳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扩大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先哲很早就认为,"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争"必然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良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古代这种排斥竞争的价值观念走向极端,必然会阻碍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不过,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需要仍给竞争留出了足够的空间,隋唐初创直至晚清才被废止的科举之制,堪称用人上的竞争择优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成功实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先秦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描绘了各自以和谐为根本特征的理想社会蓝图.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和谐的关系,倡导适度竞争,以适度竞争促发展、促和谐.  相似文献   

20.
略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玲娟 《理论学刊》2004,13(9):98-100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肇端于“中体西用”论,国粹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使得东方文化思潮应运而起。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