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坤静 《党史纵横》2008,(1):55-55,54
1961年,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逝世不久,戏剧家田汉写下这首绝句,高度赞扬了梅兰芳在中国抗战时期所表现出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2.
陈敏 《党史纵横》2012,(1):31-31
提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情感世界,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与孟小冬的一段感情经历。当时,两人的这段交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发生于1927年梅兰芳寓中的枪击案,就足以证明他们情感波澜所引发的震动。  相似文献   

3.
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急需培养一批名家大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多次强调,造就具有跨时代高度的名家大师,要吸收借鉴“梅兰芳六支服务团队”成功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形成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大超 《党课》2013,(8):74-75
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他的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其成员多是京城名流,由于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出钱出力,事无巨细,几乎无所不包。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  相似文献   

5.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所以享誉中外,不仅在于他对京剧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而且在于他那高尚的为人之德,特别是他那凛然不可欺的民族气节。正如一位俄罗斯艺术大师对他评价的那样:“梅兰芳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超越国界,一是其高深的京剧艺术造诣使然,二是他伟大的民族气节征服了人心。”  相似文献   

6.
走近梅兰芳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位京剧大师。许多人慕名来到位于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在这座青砖石瓦的四合院里感受一代京剧大师的气韵。  相似文献   

7.
黄薇 《党建文汇》2014,(8):55-55
今年是京剧大师程砚秋诞辰110周年.在梅兰芳的绚丽光辉下.程砚秋似乎有意无意地被压抑着。而程派艺术至今依然寂寞前行。  相似文献   

8.
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急需培养一批名家大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多次强调,造就具有跨时代高度的名家大师,要吸收借鉴"梅兰芳六支服务团队"成功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形成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围绕名家大师,从编剧、策划、评论、宣传、营销、投融资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专业人才服务支撑体系。近日,本刊特别约请对京剧艺术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李峰博士,重拾"六支服务团队"成就梅兰芳大师之路的点滴旧事,以期带来有益的启迪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杨连元 《党建》2014,(12):59-60
正梅兰芳先生,中国京剧艺术的一面大旗,他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影响,至今绵延不绝,他所创立的梅派表演艺术,堪称经典。京剧艺术需要承前启后,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影响离不开忠诚于京剧事业的流派传人。这里,应该首推国家京剧院梅派表演艺术家李胜素,一位来自燕赵大地平常农家的京剧明  相似文献   

10.
梅兰芳是中国杰出的京剧表演大师.解放前他是誉满京华的"四大名旦"之首,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都是任何当代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梅兰芳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登台唱戏,他长期隐居在上海,蓄胡明志,百般回避日本人对他施展的金钱利禄的诱惑,宁死不肯为日伪演的高尚戏德时至今天仍让人们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刘文欣 《党的文献》2018,(3):122-124
一些关于南开学校时期周恩来戏剧活动的著作中,提到周恩来曾赴北京演出新剧《一元钱》并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亲切接见。然而,据史料考证,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的两次进京,都是观剧而非演剧。南开新剧团进京演剧《一元钱》是在1918年元旦之际,此时周恩来已经赴日留学。因此,梅兰芳没有观看过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演的新剧。  相似文献   

12.
无知与健忘     
无知与健忘何玉麟如今有一种"杜会病"在流行。据专家门诊确认,此"病"可冠名为:无知与健忘。请看,许多青少年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大师百年诞辰之际,当问及一代宗师梅先生是"干什么的?"收回的答卷中有如下直话直说的──"梅艳芳知道;梅兰芳怕...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同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协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角色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相似文献   

14.
草刃 《党史纵横》2009,(4):48-51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让我们看到了华丽的国粹风采,也让许多人“梅”飞色舞起来。在感叹电影高超技艺的同时,也想触摸历史上真实的梅兰芳,透过荧幕的绚烂,将那神韵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5.
詹国枢 《奋斗》2009,(5):59-59
元旦前夕,听说《梅兰芳》正在热映,来到单位附近万达影城,打算买票瞅瞅,进得影城,但见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十几个放映厅里,电影排得满满登登。一小青年说,大爷您也想买《梅兰芳》呀?恐怕要排俩小时,且得等呢!看这阵势,知难而退。  相似文献   

16.
1951年初,梅兰芳到沈阳演出,下榻于政府交际处招持所。一天,传达室送来一封信,信末署名竟是埋名匿迹数十年的小凤仙。信中写道:“梅同志,我现在东北统计局出收部张建中处做保姆工作,如不弃时,赐晤一谈,是为至盼。”梅兰芳看罢信,便与秘书许姬传商议,随即回信约小凤仙到交际处会晤。小凤仙接到梅兰芳的信后,如期到了交际处。小凤仙衣着简朴、形容憔悴,已是50开外的老妇人了。一番寒暄后,她向梅兰芳谈了自己幼年的出身家世和沦落烟花以及与蔡锷将军相识并帮他从天津脱险等经过。当谈到蔡将军在讨袁战争中喉部受伤,去日本…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3,(1)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赤诚报国,英勇杀敌,不受爵赏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为着民族的发展和强大而奋斗。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编演的京剧《木兰从军》,有力地配合和促进了抗日救国活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把京剧《木兰从军》移植为豫剧《花木兰》,带着剧团赴朝鲜前线演出,后又在全国各地公演,并拍成电影,从此风靡全国,轰动世界。近年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发行,更是在全世界造成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和轰动。距虞城县城南35公里许的营廓镇周庄村,是木兰…  相似文献   

18.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鲁迅则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据查证,鲁迅与梅兰芳生前并未有过深的接触与交往。20世纪50年代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作为全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便是勉强来了,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梅兰芳对鲁迅反感,皆缘于鲁迅生前对京剧及梅兰芳个人不留情面的批评、挖苦和讽刺。  相似文献   

19.
朱晖 《党员文摘》2009,(7):23-23
上世纪20年代,梅兰芳以《霸王别姬》名震京华。他扮演虞姬,其神韵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9)
正梅兰芳先后娶了两位夫人。第一位夫人名叫王明华,她先后为梅兰芳生下一双儿女。因梅兰芳长年在外演出,王明华为照顾他的起居生活,做了绝育手术。但不幸的是,一双儿女在幼年时夭折。不得已,梅兰芳娶了第二位夫人福芝芳。婚后,福芝芳和梅兰芳十分恩爱,先后生了9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老二是个女儿,三、四、五均是男孩,六、七、八又是3个女孩,最后一个是小儿子梅葆玖。由于过去医疗条件很差,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头3个孩子也患病夭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