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与汉族接触较频繁的少数民族之一。她与中国其他原住的少数民族有所不同,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由多种民族成分融合而成。回族的形成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认同,她以伊斯兰文化为纽带,结合了汉族的儒家文化,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心理,从而  相似文献   

2.
自元、明至清,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云南藏区的回族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强势的藏文化逐渐融入其原有文化中.这些藏区回族在吸纳藏文化的过程中,也奠定了藏一回两个民族和谐、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从文化变迁理论来看,文化是族际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超越族际边界羁绊的一种动力,不同族群的文化变迁与族群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藏区回族(藏回)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藏族和回族文化的亚文化,其群体也形成了一个亚族群.  相似文献   

3.
马寿荣 《思想战线》2003,29(4):89-92
长期以来,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居民共同的宗教生活,促成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维系了回族社区的存在。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都市文化的濡化下,该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出现了中老年人对伊斯兰教更虔诚,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而年轻人却与之相悖而行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马利章  王云 《思想战线》2001,27(6):81-85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语言之一.回族作为阿拉伯先民与中华民族结合而形成的民族类型,由于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阿拉伯文化对回族的巨大影响力.云南回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继承的阿拉伯语言虽然在语音、语调甚至语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至今仍在宗教活动和生活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同为游牧民族,相近的生活方式,加上民族交往中对于自身和对方文化的共同认同,蒙藏两个民族形成了长时期的和谐相处格局,因此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认同扩展至其他民族,形成多元文化认同是民族和谐关系构建的关键。结合蒙藏关系中的双重文化认同形成,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实地体验、加强他民族精神信仰了解,以及对其他民族语言文化认同等方式扩展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6.
简论回族的来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思想战线》2000,26(2):79-81
回族并非中国境内的氏族、部落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而是以多种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人为主,在中华大地上吸取本土其他民族成分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是其经济基础,使用汉语是其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伊斯兰教信仰则是回族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作为决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位因素,对于民族发展、个体文化行为和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在简要阐述文化认同危机及其表现的基础上,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有求文化传承体系、重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媒体舆论导向几个方面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藏区,随之而来的是汉族与藏族广泛的交流、交融,并逐步形成超越民族认同而基于共同体特征的地域认同。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这一时期云南藏区的文化生态格局已产生了改变,基于地域认同的生生不息的内生性动力,使和谐的民族文化生态得以形成和维系。  相似文献   

10.
西北回族音乐,由于处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具有其特殊性。西北回族音乐受到西北特有的人文特征、民族特性、伦理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较深,西北回族音乐的悲剧性因素则蕴藏在上述各个背景之中。从西北回族音乐文化起源出发,探讨了六盘山花儿、回族宴席曲、民间乐器及民间叙事诗的悲剧性特征,多方面对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中的悲情色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