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理性选择的视角理解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其制度变迁研究受到理论资源的深刻影响。理性选择理论是该流派的理论内核,塑造了制度变迁的典型解释,后者具有功能主义、非历史性、集体利益导向、忽略观念性因素、低估权力不对称等缺陷。理性选择理论的修正、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析工具的引入则催生了制度变迁的多样化解释,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典型解释的缺陷,并提升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对非正式制度、制度演化、内生变迁的研究潜力。未来的研究必须处理好制度功能与制度生命力、理论内核与理论边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理性选择理论转向制度主义的突破性成果,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确立制度研究算计途径的同时实现了研究重心的调整。偏好、行为与结构可被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核心议题,其中偏好层面的固定偏好构成了经济人假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内生偏好则意味着该流派承认制度、文化与情境对偏好的塑造作用。行为层面的理性选择分析形成了理性选择路径的传统优势,感性选择则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行为范畴拓展至可理解行为。结构层面的结构诱致均衡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确立的标志,转向制度逻辑则是该流派整合制度理论并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大流派,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发展、引介到运用阶段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政治学研究者研究行为与制度互动关系提供了微观基础与方法论;另一方面,由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偏向个人主义、在分析制度时忽视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在理论假设与模型建构上过于简单化,最终导致了该理论在政治学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制度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是政治学理论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果说,早期政治学单纯地研究了制度的话,那么,行为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作为对它的反思,则开始第一次关注了个体行为,只不过行为主义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入手,而理性选择则从经济学入手。而最近学界炙手可热的“新制度主义”则应视为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危机与变革是整个社会科学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西方学界主要从制度主义、结构主义和过程主义三种视角来进行分析。在解释制度变革方面,理性选择学派和权力学派占据主要位置。结构主义视角对解释宏观发展效果很好。过程主义分析结合了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因素。这三者视角尽管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战略行为场域理论试图把制度、结构和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提供更加全面的分析。这些研究视角对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很有帮助,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批评借鉴。同时,我们也要有理论自信,相信我们也能发展出更好的研究视角,来分析中国和解释中国。  相似文献   

6.
新制度主义肇始于经济学,近年来发展为具有学科特征的研究方法。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在试图解释制度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种分析方法。新制度主义研究的这一路向对伦理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诺斯和其后的历史制度主义学派,围绕着"制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大国兴衰和制度变迁研究,然而,基于"理性选择"的假设,对"路径依赖"和"报酬递增"的偏爱,使新制度主义更多关注英国模式下的"连续(渐进)变迁",对于急剧的突变却鲜有研究.我们拟从"政治衰败"、"失败国家"和"卡里斯玛型统治"等经典理论中寻找资源,以构建一个新的解释非连续性变迁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朱茜 《求索》2012,(3):68-70
民主社会早已成为全世界大势所趋,但何种民主模式最能符合"民主"原意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传统自由主义民主,共和主义民主均有其不尽完善之处。本文认为,罗尔斯提出的公共理性因其自主性和公共性的优点,足以成为调节民主社会公民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原则,但是,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并不是最好的实现公共理性的制度设计。相反,哈贝马斯的审议民主理论超越了共和主义民主和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缺陷,更好的实现了公共理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的价值,是实现公共理性的更好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巍 《岭南学刊》2009,(2):82-86
如何寻求和拓展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来源一直是行政学界孜孜不倦研究的重要课题。伴随整个社会发展,基于工具理性的官僚制行政范式正在走向民主的对立面。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研究思潮认为,公共行政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合法性建设要从主体理性向制度理性转型。场域理论,话语政治,交往理性,协商民主应该逐步接替科层制、二分法、专业效率对公共行政的统驭。  相似文献   

10.
法团主义是一股兴起于欧洲大陆并在那里形成制度现实的思潮,它是一套针对多元主义理论"缺陷"、分析"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在对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探讨中,一些学者尝试引入法团主义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的转型过程,拓展了"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思路。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分析路向进行了反思,通过分析法团主义在欧洲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部环境,结合中国的情况对这一理论框架对中国适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若干质疑和批评。这些论辩促使学界更为理性地去认识和诠释法团主义理论,这对充实"国家—社会"关系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抵押权的次序指一个抵押物之上,先后成立生效的数个抵押权存在先后实现顺序。研究通过对大陆法系抵押权次序的不同立法主义的比较,及分析抵押权次序的处分,来阐明在我国目前抵押权制度下,应理性移植抵押权次序相关理论和制度,即仍应坚持我国抵押权次序递进主义,并在将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扩充细化抵押权次序相关理论和规定。  相似文献   

12.
谢志超 《求索》2013,(2):103-105
中国儒家哲学对美国超验主义的发展和成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内外学界均予以关注与研究。文章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超验主义思想对儒家哲学有关个人与政府的对话关系、社会公平与公正以及政府为政以德等政治观念的借鉴与接受,论证儒家哲学政治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有助于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政治学界的勃兴与滥觞,为合法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发了其自古典规范主义、韦伯式经验主义以降的又一次范式更新。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协商民主理论家所发展的,基于“辩论的共识”的程序主义合法性代表了西方合法性理论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情境主要是指制度情境。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范式牢牢扎根于理性选择的传统,承认行动者的行动是一个有目的的理性选择的过程。但它强调行动者的理性是在情境限定下的理性,行动者的选择是在制度约束中的选择,理性和选择必须在特定社会和历史阶段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得到较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陷入了困境,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选择学派(PublicChoice)(公共选择学派与公共选择理论在概念上是同一的,同称为公共选择)便是这股思潮中别具一格的一派。此学派是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流行于美国。近年来声势与影响日益扩大。已遍及西方各国经济学界,对中国也不例外。本文试图对此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及政策主张等作全面的综述,同时对此理论的质的规定性作理性评议。一、公共选择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征(一)公共选择学派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16.
盛捷 《江苏政协》2011,(8):45-47
<正>协商民主理论形成于20世纪末期的西方政治学界。它是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主要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自由与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而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其核心是公共协商,其实质是以理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术界对制度及权威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制度主义视角、结构主义视角、国家制度化理论视角、治理主义视角。国内学界较为关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注重制度权威的秩序与稳定功能。衡量制度权威的双重维度包括制度正当性维度与制度有效性维度。建构制度权威的可能路径包括:塑造制度权威的社会认同、培育制度权威的社会资本、重塑制度权威的人力资源、注入制度权威的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18.
夏永梅  饶艾 《人民论坛》2014,(1):244-246
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是美国宪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人民主权、限权政府、分权与制衡和联邦主义等原则.美国制宪者深受自由契约论、理性选择理论、三权分立理论和政治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是美国宪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人民主权、限权政府、分权与制衡和联邦主义等原则。美国制宪者深受自由契约论、理性选择理论、三权分立理论和政治多元主义理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越平 《求索》2012,(4):63-65
研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现象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而对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绝不仅为一个单纯的政府职能调整问题,因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需要受制度的约束。为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制度约束以及行为模式内在机制和逻辑,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借鉴理性选择和新制度主义等理论,对地方政府在对待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行为转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行为变迁主要受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的权力结构、地方利益结构等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