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33)
约翰·鲍威尔(John W.Powell)191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抗战胜利后,子承父业,鲍威尔接管了父亲在上海创办的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他立场公正、报道翔实、言论精辟,真实地还原了许多战争真相,发表了许多抨击美国政府的文章,然而该刊物在美国、英国和日本都被禁止发行。1953年因持续亏损,《密勒氏评论报》停刊,鲍威尔夫妇返回美国,不料被控"叛国罪",诉讼长达八年之久,最终以检方撤诉告终。鲍威尔是第一个揭开日美之间关于细菌武器的交易真相,以及美国帮助日本掩盖罪恶行径的人,他的一生都坚持着自己的观点,2008年12月15日,在旧金山去世。  相似文献   

2.
邵斌 《瞭望》1988,(16)
《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是美国新闻学教授约翰·赫尔顿的著作,最近将由中国新闻出版社翻译出版。赫尔顿广搜事例,详细探讨了美国新闻界在新闻道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新闻界的真实情况或有裨益。这里,我们将此书涉及的各种问题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一月·环球     
《侨园》2012,(5):3
《时代》杂志发布影响力人物百强榜林书豪位列榜首4月18日,美国《时代》杂志发布了2012年度最有影响力人物百强榜。目前效力于NBA纽约尼克斯队的华裔球星林书豪再次展现惊人的爆发力,位列这个年度榜单的榜首。《时代》杂志在形容林书豪时表示,他改变了人们对于美国亚裔控卫不能打好NBA的刻板印象,并集一个世界级球员和一个好学生于一身,他努力奋斗、保持谦卑,他做人和打球都很成功。此外,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亦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4.
美国冷战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反共产主义和反同性恋为主导,导致许多作家不得不对当时的文化审查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协。而百老汇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他本人同性恋的身份,他的作品更是备受关注。主要通过对比普利策获奖作品之一的《欲望号街车》的先后两个版本,提出他的创作并非一开始便回避同性恋主题,其作品的同性恋化其实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5.
徐波  王毅 《瞭望》1988,(21)
中国大地上横跨时空的“两次长征”,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本世纪最优秀的记者之一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这位身上装着心脏起搏器的八旬老记者,在前几年把埃德加·斯诺称之为“激动人心的远征”的那次长征写成《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奉献给了中外读者;今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他又兴致勃  相似文献   

6.
正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是《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他对互联网发展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与敏锐度,并长期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报道。2013年,他因为关于劳动力与自动化的报道而获得普利策奖。2016年1月,《清华管理评论》就人工智能对商业、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影响对马尔科夫进行了专访。TBR《清华管理评论》:您在信息科技领  相似文献   

7.
钟怀 《瞭望》1985,(34)
有位侨居国外多年的学者,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三次回国探亲访友。他有这样一个发现:在国内,老年人劲头越来越大。 他的观察是敏锐的,也是准确的。就以全国政协委员中几位新闻界人士来说吧。今年四月,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人民日报》登过一条花絮:《徐铸成两天一篇稿》。徐铸成是报坛宿将,现任上海《文汇报》顾  相似文献   

8.
刘素静 《侨园》2004,(6):16-18
曾几何时,宗毓华也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颗耀眼的“星”。美国《环球时报》曾报道说,在美国,宗毓华不但成为了身价最高的华裔女主播,而且她与沃尔特斯和索耶一起,被称为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三大“看家花旦”。她也是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新闻政治与政策中心邀请的第一位华裔研究员。宗毓华生于1946年8月20日,父母在她出生3年前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宗毓华是家里五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宗毓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电视,尤其喜欢  相似文献   

9.
杭东 《各界》2012,(11)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作品《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相似文献   

10.
大约在今年6月间,同住在团结湖宿舍的《人民政协报》老同志告诉我,说是张西洛因癌细胞转移又住医院了。我很想去看望他,谁知时隔不久,在报上看到讣告,已于6月29日逝世了,我感到很悲痛。西洛公(朋辈对他的尊称)是资深的老报人,也是爱国的名记者。早在重庆读中学时,就在学校办墙报,并向当地报纸投稿,发表习作。离开学校后,他步入新闻界。1936年,他在重庆《齐报》任记者,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他考取《新民报》当记者时年仅20岁。1939年,他在抗战的西北战场采访,曾访问过不少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是年9月,西洛公以《新民报》记者身份,与中央社、扫荡报的记者一道在延安受到毛  相似文献   

11.
姚琮 《瞭望》1986,(37)
美国研究社会发展趋势的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和约翰·奈斯比特等人在他们的畅销书《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中都论述了在信息社会里工作场所的变化。美国电子通讯公司曾委托纽约电子服务研究公司就这种变化做一次全国性调查。调查报告估计,美国目前有一千三百万至一千四百万人经常在家里工作。 弗里斯先生是其中之一。他现年三十七岁,五年前开设了一个微电脑软件开发咨询公司。过了两  相似文献   

12.
童民 《侨园》2007,(2):14-15
2006年11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对纽约华裔老夫妇,74岁的癌症患者戴永宁和他75岁的妻子周霞飞在纽约法拉盛的艰难生活,引发了舆论一片哗然。天伦之乐三代同堂的幸福2000年,对于戴永宁来说,意义绝对不止是一个新世纪与一个旧世纪的轮换、一个新千年与一个旧千年的交接。这一  相似文献   

13.
读了《梅兰芳与二十世纪》,对徐城北有新的认识。最初读徐城北的文章,看文字功力和文章内涵,又加上那“品戏斋主人”的雅号,以为他是品了半个多世纪戏的老夫子。及至见面,竟然年轻得让人吃惊。后来始知他是40年代著名女记者彭子冈的公子,其父徐盈又是当年新闻界的积学之士,实是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14.
柯林 《瞭望》1984,(32)
《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的近著。布朗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曾在美国农业部任职多年,一九七五年创建世界观察研究所,从事世界问题研究。布朗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有《没有边界的世界》、《民以食为天》和《第二十九天》等主要著作,已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此外,他还经常为美国很多著名报刊撰文,曾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部研究科技、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著作。作者在分析大量  相似文献   

15.
新鲜观点 一鸣惊人 俎永湘今年已经71岁了.但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告诉记者,他出身河北省乐亭县一个世代书香、酷爱《红楼梦》的家庭.他毕业于辽宁大学,1964年参军,1987年转业到鞍山,2004年退休,现在是辽宁作家协会会员、鞍山社科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俎永湘可谓是一个学者型的干部,他身在官场却始终研究《红楼梦》不懈.他说,他的祖父辈的家都有《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手抄本,他从1956年开始读《红楼梦》,至今读多少遍已记不清了.40多年,他读红楼,研究红楼,查资料,访专家,到处调查研究,终于在2007年出版了120万字的研究成果《红楼梦砧解》.  相似文献   

16.
宋凤英 《侨园》2005,(1):32-34
对于今天的大陆青年来说,“梁实秋”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许多“文革”前后成长起来的人,很早就从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知道了梁实秋其人。梁实秋在大陆顶着“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帽子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而在海峡彼岸却声誉日隆,台湾报刊称他为“文学大师”、“一代宗师”、“国宝级的作家”……他的《雅舍小品》1949年出版后,一直风行不衰,创中国现代散文集发行的最高纪录。这位“国宝级作家”,70多岁时,与台湾影视歌明星韩菁清,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在台湾新闻界、文化界、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7.
南晨 《各界》2010,(12):29-31
埃德加·胡佛是一个创造了美国历史和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神话的传奇人物,他曾是FBI的化身,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神秘人物,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和最富争议的人物。 美国作家理查德·海科在其著作《傀儡大师:埃德加·胡佛的秘密生活》中写道:“胡佛知道怎样保守秘密,这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他不仅知道这些秘密,而且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知道哪些秘密。”“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胡佛,因为没有一位总统知道胡佛究竟知道些什么。这对总统来说是最大的恐吓。”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作品连续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使中国人民为争取进步的斗争博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斯诺的记者生涯,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九二八年,他刚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就来到中国。那时只有二十二岁,是个“充满好奇心和打算无成见地了解全世界的青年”。十三年后,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成了世界知名的记者;成了为反对世界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帝国主义而献身的战士。关于他的变化,斯诺自己这样说: ……我的一部分将永远留在中国的褐色群山  相似文献   

19.
焦点人物     
《瞭望》2005,(16)
陈逸飞:著名画家英年早逝4月10日,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去世。此前,他一直在浙江富阳赶拍新片《理发师》。陈逸飞1946 年出生于宁波,1965年毕业于上海关术专科,1980年赴美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1984年,他以江苏周庄双桥为素材所创作的题为《故乡的回忆--双桥》的油画被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高价买下并作为访华时赠送给邓小平的礼物,使他从此声名大震,成为在海外的华人画家中最有成就、最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邵斌 《瞭望》1988,(18)
尽管美国新闻界总是以客观、公正自诩,但真实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赫尔顿的书中,象许多新闻批评家、学者一样,把《时代》周刊挑出来作为例子,指出它不过是进行歪曲性政治新闻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