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竑 《奋斗》2022,(7):20-21
<正>2022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人民政协70年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人民政协的历史贡献,全面总结做好政协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深刻指明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人民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关于人民政协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深刻认识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自觉把守纪律讲规矩贯穿政协工作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明确指出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相似文献   

3.
张峰 《前线》2023,(3):46-50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制度的三大要素。人民政协的历史是确立并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历史。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是其组织功能的显著优势。协商民主伴随人民政协而产生、随着人民政协的发展而发展,是人民政协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是人民政协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政治属性、职责定位、功能特点和实践要求,全面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切实担负起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之一的协商民主,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其主要的载体和实践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我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和论述,并对进一步践行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王锐 《唯实》2011,(3):45-48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把握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特点,冷静分析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切实增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活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继毛泽东、周恩来之后的第三位全国政协主席。他以非凡的气度和胆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同时,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人民政协工作,制定和确立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方针、政策,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他关于人民政协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指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是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所发挥的协商治理意义上的建设性民主监督,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特色,而且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突出的功能优势。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作为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在新时代的新定位,既彰显了统一战线鲜明的政治性特色,也凸显了新型政党制度内在的一致性特色,还体现了协商民主广泛的包容性特色。同时,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的制度化发展具有一系列突出的功能优势,既具有增进政治共识的政治优势,也能够发挥协同合作的治理优势,还拥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充分彰显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的制度特色和功能优势,就需要基于统一战线组织发挥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的政治效能,依托专门协商机构提升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的治理效能,聚焦人民群众福祉精准调研协商,提高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的实效性。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协商式监督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民主实质,注重实效原则。  相似文献   

9.
赵家治 《新长征》2009,(12):18-19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为人民政协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力促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都成为人民政协思想产生和人民政协组织诞生的先导。从1948年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号召到人民政协成立,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这既将协商民主从民主形式提升到了民主制度层面,同时也为新时期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明确了方向和重点。本文力求通过分析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民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良好基础,就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人民政协的理论建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努力探索人民政协本身的发展规律,建立起人民政协理论自身的科学体系,创造出一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政协学。我们初步设想,人民政协学的理论框架大体上应由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律四大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2.
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民政协职能的高度概括。党的十五大把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要求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1999年3月,李瑞环同志在政协九届二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把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在这个时候,认真学习邓小平人民政协理论中关于团结、民主的一系列论述,紧紧把握两大主题,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对贯彻十五大精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已经在当代中国兴起并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政治参与要求。人民政协可以在整合公民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为政协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国家应加快人民政协的改革,加强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制度化联系,促进政协工作的公开化、制度化、法律化,并推动人民政协向协商民主组织发展,使其更多地参与国家立法和政治事务。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政协是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和各方面代表性人士汇集之组织,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各界别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政协章程明确规定,人民政协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可见密切联系和竭诚服务群众是人民政协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人民政协发挥职能作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任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个严整的民主体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社会协商等协商形式,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只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大前提下,如何给予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以准确定位,就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而要给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定位,首先必须给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于是,就存在两个定位问题:一是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二是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定位。这两个定位是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两个定位,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又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奠基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1978年邓小平同志担任全国政协主席,他为人民政协的发展和再兴做出了多方努力,倾注了大量心血。...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不仅领导和推动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而且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仅就自己的学习体会,简要的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协与政治体系的关系问题是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既产生政治体系,又外在于政治体系,同时人民政协在发展过程中又通过载体建设嵌入了政治体系,并在嵌入政治体系的过程中推动了政治体系的优化,从而与政治体系形成了外在、嵌入与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衍霞 《世纪桥》2008,(5):9-10
江泽民人民政协理论系统地回答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主要职能、工作原则、政治基础等基本问题,形成了江泽民人民政协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平夫 《新视野》2012,(2):58-61
人民政协理论是一门具有相对独立学科性质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大力加强人民政体理论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丰富和完善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的思维审视时代,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理论建设,推进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朝着更加开放、普及、专业、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