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朝丽 《党建文汇》2008,(12):42-42
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但要追溯这出戏的起源,还要从一支名叫“你是游击兵团”的战歌说起。1943年10月,时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宣传股长的过鉴清和从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分配来团工作的黄苇,谈起五十二团从当年36个伤病员发展壮大的经过,两人决定合写一首歌曲。  相似文献   

2.
提起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人们对18名青松般的新四军伤病员的光辉形象,一定不会陌生。然而,当年战斗在阳澄湖畔,后来成为塑造这一英雄群体的36位伤病员之一的排长叶诚忠,也就是该剧中的叶思中,则鲜为人知了。本文就将叶诚忠的一些真实事迹,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3.
刘守华 《党史博览》2006,(11):41-43
1960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上演了一部现代戏——《芦荡火种》,该戏讲述的是阳澄湖畔沙家浜地区的中共地下联络员、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机智巧妙地掩护郭建光等18位新四军伤病员的故事。改编为京剧后,剧名变成《地下联络员》在当时全国的戏曲舞台上,传统戏占了绝对优势,全国当时  相似文献   

4.
一出名戏,曾经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电影上,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这出沪剧叫《芦荡火种》,后来被改编成京剧《沙家浜》。它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出戏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新四军六团的36名伤病员  相似文献   

5.
董保存 《党建》2019,(2):42-43
正现代京剧《沙家浜》曾经风靡全国,"沙家浜"和"阿庆嫂"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原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到沙家浜,写下了"沙家浜,天下传,鱼水情,好榜样"的题词。其实,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十八棵青松"的原型就出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十集团军。"沙家浜精  相似文献   

6.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是一部家喻户晓、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戏剧。该剧剧本取材于江苏省常熟水乡阳澄湖地区36位新四军伤病员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掩护下,克服重重困难,治病养伤,打击日伪军的故事。1939年5月1日,叶飞等根据陈毅的部署,率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东进无锡、苏州和上海近郊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9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西撤时,有数十名伤病员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掩护下,隐蔽在阳澄湖畔继续治疗。不久召开一次伤病员会议,登记了36位伤病员。1939年11月6日,以这36位伤病员为骨干,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  相似文献   

7.
大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对“革命样板戏”《沙宾浜》的剧情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一剧目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未必人人皆知。在历史上,阿庆嫂、郭建光、胡传魁、刁得一都确有生活原型。“阿庆嫂”不仅掩护过以“郭建光”为首的新四军伤病员,而且还搭救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沙家浜》中的“沙家洪”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常熟市董洪镇。当年,这里远离县城,地处水网地带,土豪劣绅势力薄弱,群众基础较好,被新四军开辟为抗日根据地。“阿庆嫂”的原型名叫陈二妹。受党组织的委派,她与丈夫陈关林(后壮烈牺牲)在董浜镇…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初期,坚持在华中敌后作战的新四军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敌后各方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和国民党等极力制造各种谣言攻讦、诬蔑新四军,以损害新四军在全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在国统区的“发声筒”。皖南事变以前,《新华日报》从政治、军事、文化和国际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客观真实的报道,树立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抗战的正面形象,促进了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与了解,增进了国内外对新四军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福建党史月刊》2007,(3):17-17
毛泽东在1944年9月指出:“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阅读这篇文章,对我们研究和宣传新四军的历史是一个巨大鼓舞。今年是新四军成立70周年,特将《毛泽东文集》第3卷发表的原文予以转栽,以供学习。  相似文献   

10.
沙家浜是一块充满传奇的地方,有着新四军英雄们抵抗日伪顽的传奇故事,有着像“阿庆嫂”一样的军民鱼水情。来到沙家浜我不禁想到了京剧《沙家浜》,剧中的主人公郭建光那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郭建光的原型是谁?这里不得不提到我的老领导夏光了。1982年5月,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  相似文献   

11.
《将帅诗词选》(续集)收有一首题为《阳澄湖畔》的诗,它是抗战时期新四军36名伤病员在阳澄湖畔一边养伤一边坚持斗争的生动写照。诗作者黄烽将军就是这36名伤病员之一。60年代初的沪剧《芦荡火种》以及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7,(2)
正郭建光是家喻户晓的京剧和影视剧《沙家浜》中的抗日英雄,其原型是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天心桥人夏光。夏光,1908年10月出生,2012年1月逝于南京,享年104岁。他早年投身大革命运动,积极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冈苏区的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中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和第三支队六团参谋、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员、新四军第十八旅参谋长、新四军苏中一分区参谋长、苏  相似文献   

13.
喝倒彩     
《理论与当代》2013,(11):57-58
胡展奋在第36期的《新民周刊》上撰文指出:从古到令,京剧场子就是允许当场批评当场喝倒彩的。事实上正是京戏特有的“现开销”的现场高压,促使无数梨园子弟闻鸡起舞,殚精竭虑地提升技艺。某种意义上,喝倒彩才是动力,京剧就是“嘘”成辉煌的。或日,违心鼓掌也是一种“礼貌”和“宽容”,殊不知,因为“掌声造假”,最受伤害的还是京剧本身,失去了优胜劣汰,无论编导还是演员,一旦因掌声而“吃药”,岂不荼毒后人,谬种流传!  相似文献   

14.
1950年11月28日上午,江苏省苏州地区举行公审反革命分子胡肇汉大会。胡肇汉就是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里那个人尽皆知的“草包司令”胡传魁的原型。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并不是糊里糊涂的“草包”,他阴险、狡猾、凶残,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据不完全统计,胡肇汉曾以各种残酷的手段。杀害我党的军政人员53人、无辜平民156人……  相似文献   

15.
芦花飞绪     
走进深秋时节的雁呜湖,曾家喻户晓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芦花飞荡,稻谷飘香,岸柳成行”的场景立即浮现眼前。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23):78-78
“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这是明朝的徐九经在句容当县令的时候写的。因为有个戏叫《徐九经升官记》,所以大家对他比较熟悉。不熟悉的是,他画画也不错,画了棵白菜挂在堂上,旁边题了这两句诗。后来他离开句容了,老百姓就把那棵白菜刻下来,还刻了“勤俭忍”三个字,称之为“徐公三字经”。  相似文献   

17.
1966年6月,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复杂的心境,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当时南国之行,特别是隐居“西方山洞”中一段神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京剧《沙家浜》中茶馆女老板阿庆嫂,与敌人机智应对,巧周旋,暗中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其实,抗日战争期间,宽甸地区也有一位阿庆嫂式的人物—一刘王氏.因为辛亥革命前很多中国妇女没有姓名,只有乳名,俗称小名.刘王氏娘家姓王,17岁时嫁给一个姓刘的人家,因此称刘王氏.  相似文献   

19.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走进常熟沙家浜,从芦苇荡深处传来一阵久违了的熟悉京剧唱腔,大概是由于身临其境的缘故,多少年过去了,这次听到这熟悉的京剧唱腔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亲切,一种怀旧的情绪在心底油然而生,并撩起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探究欲望:当年,那36位伤病员、还有阿庆嫂、沙奶奶们是如何走出这茫茫芦苇荡,化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那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的呢?同行的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告诉我,若要追根溯源的话,<沙家浜>这台戏出自一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歌曲呢!真没想到,这台现代革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竟然来自一首革命歌曲,真可谓"一首歌催生一台戏".  相似文献   

20.
1950年11月28日上午,江苏省苏州地区举行了公审反革命分子胡肇汉大会。胡肇汉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的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里那个人人皆知的“草包司令”胡传魁的原型。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并不是糊里糊涂的草包,他阴险、狡猾、凶残,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据不完全统计,胡肇汉曾以各种残酷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