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国权 《前沿》2011,(4):151-15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语言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衰。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人口语言结构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发展对人口语言结构的影响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语言经济学分析及其对人口语言结构变迁产生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人口语言结构变化的因素,并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宝虹 《理论月刊》2000,(12):29-30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国家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当前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跨文化交际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科研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的外语学习者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外国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多样性的语言经济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国权 《长白学刊》2009,(5):149-152
文化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前提,文化多样性也依赖于语言多样性,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文化变迁和语言变迁,同时语言、文化背景对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做出评价,能够为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化、现实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色。所谓中国化,从内容上说,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精神相结合。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传统哲学扬弃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结合。所谓通俗化,就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善于集中人民群众中的大众化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所谓现实化,则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党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机结  相似文献   

5.
<正> 谓中国化,从内容上讲,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中国特性”、“中国特点”,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我国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上。所谓现实化,则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党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使干部群众易于领会到哲学对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现实意义。所谓通俗化,就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善于集中大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现在的某些同志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指出了当前领导干部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虽然文化水平提高了,但因为不会讲、不善讲群众语言,与群众交流反而难了、距离反而远了。群众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传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领导干部会不会讲群众语言,从表面上看是"口头"问题,但从深层次讲,碍于身份"讲不下"是态度问题,脱离群众"讲不上"是思想问题,官话套话"讲不进"是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从苗语词汇看苗族的历史文化痕迹 (一) 苗族先民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包括原始游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到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段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苗族历史没有文字记载,现在我们只能根据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传说、语言以及汉史中有关的追述来进行探索。有人说,一部语言史就是一部民族史,这就肯定了语言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语言材料来证实的史实应该说是可靠的。从语言看,有些词语能反映苗族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4,(1):10-11
正人们常说,自古以来,粤桂山水相连,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气连枝,情同手足。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行政区划上来说,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唐宋代之前,粤桂共属一个政区。从经济上来说,秦统一岭南,中原移民沿漓水而下,汇集西江中游,然后顺江而下开拓珠江三角洲,溯江而上开拓西江上游。从文化上看,中原文化融合百越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粤语就是其中代表。公元862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其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故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适时适量地进行文化导入。研究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探讨文化导入的方法及途径,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化知识导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属于文化范畴,被涵盖在文化之内。因此,语言的发展势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也一定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换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容量极大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全方位地表现着文化,语言史和文化史就是这样互相补充、互相说明和互相提供证据的。方言和一定地域的文化的关系亦应作如是观。如果说汉语表现着整个中国文化,那么内蒙古西部方言就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必然表现出这一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比如说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存…  相似文献   

12.
刘葭 《湖湘论坛》2003,16(3):93-94
在党校的教学中 ,英语教学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适应入世的需要 ,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干部 ,而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干部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 ,英语教学不仅包括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 ,也包括英语语言所蕴涵的文化的导入。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反过来影响语言 ,所以语言的教学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导入 ;另一方面 ,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 ,就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不可能学以致用 ,所以有人说 ,学会一门新的语言就会得到一个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刘永安 《前沿》2012,(21):197-198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语言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专家、学者和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辩证分析,得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也是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文化对语言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在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向学春 《求索》2008,(9):113-115
语言的文化价值问题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并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而存在,它的社会性使其像一面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这个民族观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本文采用动态和静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汉民族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女用男称现象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为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全方位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多维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的语言异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曼文 《求索》2007,(4):197-198
本文从中西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语言结构差异、态势语言差异,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化与语言异构,并从中西文化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人伦关系三方面分析了中西语言文化异构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李晖 《求索》2011,(6):131-133
庄子和维特根斯坦都以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为立足点,强调语言既提供言说的便利,又禁锢对世界的终极表达。庄子之"道",最高的境界是"不可说";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主旨是通过"可说"来显示"不可说"。从比较视阈看,庄子和维特根斯坦因各自所处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两者有关"可说"、"不可说"的哲学观在起缘、具体内涵和最终解脱方式等诸方面既有融通又有分流。  相似文献   

17.
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发生学根源陈保亚笔者曾经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可以从文化影响语言和语言影响文化两个向度展开。文化影响语言主要是通过词汇层面进行的,语言影响文化主要是通过语法进行的。我们是这样表述语言对文化的影响的:语言浇铸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永华 《前沿》2006,(7):210-212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任何语言都有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其民族的文化本质和价值观念。本文将阐述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同之处,并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角度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使交流双方使用得体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合理正确的表达和理解,成功地进行交流。本文首先提出了言语表达是否得体直接影响交流的成败与否,分析了文化差异是影响言语得体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言语表达得体应注重文化差异,从宏观和微观上加强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认知图式,注重交流语境,掌握交际策略,合理得体地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20.
杨红  吴振国 《学习与实践》2012,(11):135-140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某一地区的地名见证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武汉乃九省通衢之地,其地名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武汉地名涵盖了汉派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特征。汉风楚韵是武汉地名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底色。通过对武汉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考察,了解地名命名的规律,能够对武汉都市化进程中新地名的命名和地名更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