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由四川省南溪县人民政府主导编制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总预案》一书完成。它包括《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动物重大疫病防治预案》、《防汛应急预案》、《大风冰雹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雷电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防治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重大干旱灾害救灾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方面。该书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提出了纲领性的应急指导,也为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提高救灾快速反应能力,建立高效有序的救灾运行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3,(17):43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升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两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民政部门作为政府职能救灾机构,全力救灾,从前期救灾到后期灾后重建业务中涉及大量科学数据和信息化应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4.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9):24-27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救灾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为认真贯彻《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共同加强突发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通知》(民发[2003]85号)和《重庆市自然灾害处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56号)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在灾害即将发生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有序组织排危抢险救灾,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我市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救灾、民政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战斗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救灾、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农村低设防"的现象在特定领域和地区依然普遍存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面临较大的挑战。本文建议通过健全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摸清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隐患底数、建强乡村应急人员队伍、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提升农村地区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2,(8):63-63
日前,安徽省淮南市减灾救灾委结合实际,建立了“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由濉南市减灾救灾委员:套办公室专项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受委托对全市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分析,研判灾害趋势,查核和科学评估灾情,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供决策建议、意见、专业咨询以及技术支持。根据灾情从专家库抽列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灾情进行会商。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8,(10):14-14
2001年5月,民政部在安徽召开全国救灾应急预案工作会议后,安徽省把规范救灾应急预案管理,作为提升全省自然灾害管理水平的突破口,进行积极探索。到2007年主汛期前,省、市、县、乡镇、村及社区救灾应急预案全部重新修订并以政府名义出台,基本建立了“纵向到底”的五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相似文献   

9.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15):31-32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10.
如何编制救灾应急预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的目的救灾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制定预案是救灾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的要求;是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合力作用的要求;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袁艺 《中国减灾》2013,(3):30-31
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现状背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救灾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救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救灾范围不断扩大、救助项目不断增加、救助标准不断提高。一、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日益完善,对评估工作提出系统要求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中  相似文献   

12.
庞陈敏 《中国减灾》2014,(11):10-15
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的严峻形势.适应救灾应急工作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民政部于9月23—2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了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人员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在23日举行的开班式上.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庞陈敏结合近一两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践,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老问题和新难题,并对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本刊选登了部分讲话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助能力,规范全市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市政府制定了《张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从总则、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附则等8个方面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相似文献   

14.
来红州 《中国减灾》2005,(12):30-31
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对于提高救灾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所设立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是针时我国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出现的一次灾害过程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丁艳琴 《中国减灾》2013,(10):52-52
云南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为认真贯彻中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做好防灾备灾救灾减灾工作的有关批示指示精神,近期,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的领导下,由省减灾委办公室牵头,省地震局、测绘局等19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研究开发了“云南省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云南省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和《云南省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大理市多措并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具体内容:一是及时调整充实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队,举行组建以来首次应急演练。二是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形成以滇西救灾储备中心为主要依托,以民政局救灾仓库为重要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格局。三是指导全市111个村委会、31个社区居委会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开展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芦溪县是江西萍乡市的下辖县,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地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成为该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芦溪县全面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按照"边组建、边应急"的要求,不仅成功应对了多次自然灾害,彻底打通了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还形成一系列基层应急的实践经验,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救灾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行动方案,或者说是救灾应急响应的行动指南。作为行动指南,救灾应急预案必须是科学的、完整的、周密的和可操作的,并且需要根据各种变化调整自身,始  相似文献   

19.
祝明 《中国减灾》2006,(3):14-17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应急物质保障、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应急标准体系以及运输、现场通讯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相似文献   

20.
袁艺 《中国减灾》2013,(2):32-35
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现状背景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救灾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救灾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救灾范围不断扩大、救助项目不断增加、救助标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