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宜辰  李建华 《求索》2007,(10):67-69
道德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当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的物质手段发生了变化,同时带来的将是道德关系的变化。与电子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了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网络道德也就应运而生。与传统道德比较,网络道德的一个突出特点或发展趋势,在于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明显变化。网络社会的到来,道德他律面临困境,传统社会中那种他律管理方式在网络社会中往往作用不大,网络在检验着人们道德意识的强弱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网络需要人们由他律道德上升为自律道德。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换与道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市场交换道德具有功利性属性,它不是商业道德的简单重复。它与社会道德在原则、价值取向和层次上有很大的不同。对市场交换主体的利已利人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既要看到人们逐利动机的合理性,也要看到人们竞争、互利互惠、服务取酬行为后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一个重要原因是雷锋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基本的品德,即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道德精神一直吸引着人们,使雷锋和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道德生活中。无论时空如何变化,人们的日常道德生活都需要雷锋和雷锋精神,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雷锋和雷锋精神,道德缺失使人们更加呼唤雷锋和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就应该让雷锋精神更好地渗入人们的日常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判决是司法公正最直观的反映;也有人说,裁判文书是照见法官道德灵魂的明镜;更有人说,裁判文书说理能挽救当事人于绝望的深渊。行政诉讼作为“民告官”的诉讼类型,不难想象,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把政府告上公堂,作出这个决定何等不易。输了官司,不管他所以为的不公是否真的存在,“官官相护”的疑虑恐始终纠缠着他。靠什么减轻甚至打消他的疑心或者偏见,让他不至于对整个社会正义产生绝望?  相似文献   

5.
褚丽  彭凤莲 《求索》2013,(12):88-90
作为社会规范,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人们某一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理论上讲,一定社会的法律与道德应当是一致的.否则人们将无所适从。然而,现代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矛盾现象屡见不鲜。法律与道德时常发生冲突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相关学界和社会有识之士。深入分析发生这种冲突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消解冲突的基本理路.具有多方面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道德楷模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道德楷模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性看待道德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爸是李刚”、“郭美美”、“小悦悦”等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事件影响恶劣,侵蚀道德良知底线,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现状的讨论和争议。人们对道德失范现象的担忧甚至愤恨,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出于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的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理性评估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找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9.
陈晶 《传承》2010,(21):48-49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生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等领域多方面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道德发展及作用的发挥,进而产生道德困境,影响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从社会发展、社会制度、社会道德、社会风气角度去分析消解道德困境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敏 《湖湘论坛》2005,18(6):51-52
广告对社会道德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着负面的作用,而广告的诱惑性、追捧性和虚假性则对社会道德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它侵害特殊受众的身心、误导人们的价值观、损毁人们的道德观。其成因是广告的功利原则与公正原则失去平衡、广告人的应然素质与实然素质失去统一、受众的道德观念与广告的重利益性合拍及广告的内外部道德监督体系不健全。为此要提高广告人的自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优化广告道德的外部监督体系、构建全民守信的社会诚信体系及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以构建社会道德对广告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消极、落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复杂的道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我国道德体系仍奉行无产阶级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基本上是全民的统一的道德体系,出现的变化也是体系内部变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商务活动中的合同和审判活动产生的判决不算陌生,甚至许多法律人对中国古代的判决已耳熟能详。但要问起国外古老的合同、判决,会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根本想不起对人类影响最大、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那本书——《圣经》。当然,如果人们知道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新旧约全书》,可能就会猜中其中的端倪。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品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秩序,体现着学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也辐射出民族的道德文化和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5.
发轫于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道德建设伴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也经历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回顾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梳理和总结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我们今天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思考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历史定位、基本思路和发展方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0,(4):95-95
郭建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撰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逐渐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的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人们普遍感到中国社会道德一片迷茫,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媒体报道的特点是往往会比较突出某一些现象,当然用意是好的,会引起关注,但是如果把媒体上比较凸显的一些例子夸大,好像中国社会人人都已经没有道德,大概没有那么严重。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18.
再论亚道德     
周仁准 《前沿》2012,(15):24-27
亚道德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阶级斗争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与分裂分层的社会现状是亚道德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准确把握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有助于正确区分和解释人们不同的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道德迷局 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最一般的基础和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为这一关系决定 ,任何时代人们的伦理价值取向都是多元的 ,善恶始终并存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 ,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是一元的 ,存在着一般的道德原则 ,而且这个原则一定是善而不是恶的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与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不一样 ,因此 ,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差异 ,也因此道德建设是必要的 ,并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