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滞后,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信息传播差距;信息传播方式封闭落后;信息发布不透明;农民信息素养偏低等诸多弊端造成了农村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信息滞后。应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0)
近年来,我国社会逐渐步入全媒体时代,媒体产生于互联网,具有信息资源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由于媒体传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容易产生一些谣言,从而对社会公众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媒体如果发布一些不真实或者煽动性言论,就会为社会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因此,分析全媒体时代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应急管理》2015,(1):45-48
预警信息发布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建立权威统一、上下联动、及时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是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以来,北京市政府在特大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工作中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前瞻性尝试。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9)
农村突发事件中公众风险认知偏差是公众心理恐慌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公众风险认知偏差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是突发事件管控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界定农村突发事件和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习惯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对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影响机理,提出相关对策如下: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信息的有效传递;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唐宋 《民主》2007,(7):14-14
突发事件发生时,是捂住不报、限制采访,还是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通报,让群众知情?这个让突发事件当事人感到"棘手"的问题,立法者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观察的角度。由于"可能成为某些地方政府限制媒体正常报道突发事件的借口,不利于媒体对其谎报瞒报开展舆论监督",6月24日提交全国  相似文献   

6.
应急新闻宣传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作为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它通过媒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和指导,引导公众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增强公众应急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有利于增强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信心和支持。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应急新闻宣传的理论框架,提出应急新闻宣传的策略方法,为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全意识重在到“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大人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面对各类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普及到每个公民的防灾意识、防灾手段、应对模式,是社会整体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提高民众公共安全意识,培育专门人才,已经纳入社会运行的常态。普遍提高民众公共安全意识民众公共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是指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并引发一系列危害的公共事件。我国习惯称"突发事件"(Emergence Events),而国际范围内一般都称"危机事件"(CrisisEvents)。"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突发事件往往是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处理好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关系对化解危机事件至关重要,要处理好媒体关系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中媒体的作用,并树立正确的危机传播理念,把握突发事件中处理媒体关系的方法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门槛低、速度快、效应大的特点,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部门如何应对、处置和引导舆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上海F区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突发事件和新闻危机呈多发态势,尤其近年来,陆续发生了水污染事件、爆燃事故等诸多影响面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为研究突发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舆情传播渠道和产生的影响,笔者基于该区的实证调研,构建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具体路径。一、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舆  相似文献   

10.
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治理不仅仅是一个事件技术防控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引致的网络舆情发展和变异,在突发事件公共危机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突发事件是源生事件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衍生的复合事件。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是源生事件、舆情引导主体、舆情传播渠道互动共变的结果,构建和完善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需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加强信息搜集与研判,并完善应急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建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 《会议公报》重点任务分工等都对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一个权威、客观、畅通、可信的渠道,获取预警信息、了解事件的现状、事态进展、发展趋势和原因等相关信息,便于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和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2.
范秀敏 《求知》2015,(3):42-44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反映公众舆论、引导其价值取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舆论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张志海 《党政论坛》2009,(13):11-13
突发事件是指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并引发一系列危害的公共事件。我国习惯称“突发事件”(Emergence Events),而国际范围内一般都称“危机事件”(Crisis Events)。“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突发事件往往是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处理好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关系对化解危机事件至关重要,要处理好媒体关系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中媒体的作用,并树立正确的危机传播理念,把握突发事件中处理媒体关系的方法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同满宏 《理论探索》2011,(3):112-114
2003年以来,我国的公共安全治理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首先应完善统一联动的公共安全预警处理机制,包括建立公共安全预警处理联动中心,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其次应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信息报存机制,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及规范的信息报道机制;最后应完善公共安全治理行政问责机制,包括明确问责客体、强化异体问责及建立被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对互联网信息安全与信息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各国预防社会风险的新问题.维护互联网信息自由,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对网络谣言依法阻止、制裁.正确区分信息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注意信息瑕疵、不良信息、危害信息与恶意造谣的法律标准,完善政府、社会与公众的信息发布、信患传播机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是预防、治理网络谣言及其社会风险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政务微博是由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使用的微博,作为一种及时、公开、互动的信息传播工具,政务微博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和与社会公众交流互动的新型渠道和重要平台,为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但受微博传播动力因素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务微博的实效性,还必须处理好政务微薄的开通与使用、单向信息发布与双向交流沟通、常规信息发布与突发信息发布、宣传与服务、线上回复与线下落实以及政务微博与其他信息传播渠道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7.
预警是防范突发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极大地挽救受灾人群宝贵生命,减少经济财富损失与稳定社会安全秩序.目前,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预警发布平台、渠道与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在2012年"7 ·21"北京特大暴雨等事件中,也充分暴露出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存在着预警发布滞后、协调联动不力、覆盖面不广、用语不规范、公众缺乏预警常识等严重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加以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8.
校园突发事件 ,往往集中地体现出校园环境的一些潜在矛盾或管理疏漏。本文试图通过清华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主要信息流通渠道传播特性的分析 ,结合两年来的新闻实践 ,重点解析了校园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情境下的互动传播规律 ,并且结合案例 ,分析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全球部分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的做法美国"9·11"事件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开始重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别是各国相关部门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将突发事件应对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支持,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和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婧怡 《学理论》2009,(10):42-43
突发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报道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形象,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在2008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5&#183;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相比以前的一些灾难报道,大众传播媒介对此次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是比较成功的,信息比较客观、公开,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