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无疑会波及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灵魂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相适应的哲学理论变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为积极回应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提出的挑战,必须构建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使命。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维度的努力体现在理念、诉求、向度三个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理念体现在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诉求体现在实现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向度体现在实现"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治和传统政治的区别在于它是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根基的.现代政治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蕴涵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假定而成为现代政治的缺憾,并进而使自身陷入到困境中.解构主义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解构",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出路"--消解主体,在现代理,I生的限制之外,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平等相待,探讨日常生活领域的微观政治.  相似文献   

3.
海外的中国政治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国外学者开展中国政治研究的视角、方法和路径对于本土的中国政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美国主流政治学期刊的中国政治研究的梳理分析发现,一方面,美国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效果。这首先表现在研究议题从比较单一的宏观主题向更加丰富的中观和微观层次主题转型。其次,开展中国政治研究的方法也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发展为多元化的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论取向。另一方面,美国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这体现在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与中国本土的中国政治研究之间存在着鸿沟("向东"鸿沟),与美国的主流比较政治学之间也存在着鸿沟("向西"鸿沟)。美国主流政治学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如何跨越两大鸿沟,进而实现新的学科定位并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政治伦理是现代公民社会"政治文明"的内核和灵魂所在。立足文化"公共性"这一新的学理视角,当代中国新"政治伦理"文化信念之理据的价值辨思、规范化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研究,以及基于合法化和正当性本身的未来中国社会的合理的政治伦理信念之表达,需要同时做出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坚持以美好生活承诺为终极伦理信念,以"政治正义性"为核心伦理价值预设,以民主政治下的公共"治理"为工具性/功能性伦理目标,以权利、平等、自由、参与、宽容等为实践性伦理运行原则,致力于与现实具有高度契合性的理论模型的设计与实践;二是着眼于健全的公民性政治人格、优良政治的德性素养的养成。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对一种建立在公共伦理基础上的优良制度理性的慎思明辩与实践求证;二是"社会道义"的理性熔铸——公正之为目标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责任担当;三是立足中国伦理文化语境,搭建国家与社会之间对话、合作及其良性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中,有三个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这三个关键词就是——政党、人民、法律(简称党、民、法)。经过40年改革开放,这三个关键词的关系被定位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简称"三者有机统一")。在一定意义上讲,"三者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民、法三者关系的政治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必须深度把握三者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由"四梁八柱"构成的政治逻辑链。"四梁"是:党委领导;人大决定;政府执行;政协协商。"八柱"是:人民有所呼;人大有所应;党委有所引;政协有所商;法律有所定;政府有所为;两院有所司;监委有所督。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治理主要是针对党的建设中出现的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供良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眼于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管控风险和推进"四大工程",具有遵从党的历史经验、聚焦当代问题和追求实现民族复兴的典型特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逻辑,以系统性思维为方法论逻辑,以问题导向为出场逻辑,提出了坚守党内政治传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党内政治威信、强化党内政治作风和激发党内政治活力的现实路径,开创了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农村治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关乎农村有效治理的实现和乡村振兴的大局。农村外来资源流入不断增加、利益结构日趋复杂和农村日益开放等,对"三治融合"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结合农村利益结构变化新趋势以及国家对农村治理和农村发展的新要求,"三治融合"的实现需要以利益主体为中心推进"三治融合",以政治权力为依托建构"三治融合"权力体系,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统合农村多元组织,以村民会议为基础激活"三治融合"决策机制,以村民自治为载体推进外德内法治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形成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总布局,其中,从强化政治建党入手恢复重提了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演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路线图。党的政治建设的深层动因,是政党政治的内在原理使然、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使然、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使然、进行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使然。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方略,涵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正确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打造清正党内政治生态、锻造强大政治能力、持续深化政治入党、始终做到"讲政治"等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从来都不是在孤立条件下存在的,而是依存于一定的政治生态。新中国70年政治生态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呈现出在继往开来中探索前行、在适应新环境中不断调适和迈向整体优化的鲜明特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把查处腐败问题作为有力抓手、坚持"面子"与"里子"一起抓,是蕴含其间的基本经验。就近期而言,保持持续优化的基本方向、注重系统性谋划和以政治建设为重点则是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0)
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研究的伦理-政治范式难以回答"一般民众的爱国主义状况究竟如何"等问题,而需要向实证研究的范式转型。基于2007和2012年"全国公众价值观状况调查"数据的探索性研究发现,我国受访对象总体上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水平,男性、低年龄组和单身群体更高;在阶层差异上,"小学以下"阶层、"高收入"阶层和"下层群众"的爱国主义水平偏低;爱国主义精神越强,对工作重要性、生活幸福感、人际信任、人际公正感受、政治重要性、政治兴趣、民主状况、越轨拒斥、我国尊重人权以及环保意识等越表示肯定。最后讨论了研究意义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