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州市委党校为提升党校培训实效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延伸基层、双向问效、考用挂钩等措施,实施跟踪问效,取得一系列成效。跟踪问效对干部教育培训带来四点启示:在“三理”内涵上挖掘“根”和“源”,在“合一”问效时突出“精”和“准”,在“致用”问效时找准“绩”和“效”,在“反向”问效中贯穿“改”和“用”。  相似文献   

2.
早在远古西周末年,我们的先人就提出了“和”与“同”的思想,认为“同”的事物存在着“异”,“异”的事物也存在着“同”。春秋晚期,孔子把“和”、“同”的思想应用到待人处事和朝政管理,明确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进而在对待法治与德教的关系上提出了“宽猛相  相似文献   

3.
自“新文化运动”引入“德先生”和“赛先生”以来,二者在中国的命运即开始出现分野。“赛先生”虽然也经历了“科玄论战”的争议和反弹,但是国人大体接受和认同了“赛先生”,并给予了极高的尊崇。时至今日,“科学”几乎等同于正确,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更是妇孺皆知。反观“德先生”的处境,就不是那么顺利了。关于“德先生”能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不仅在学界争议频仍,甚至也在政界疑虑重重,争议的焦点和疑虑的根源则大多归于“国情”特殊,如“中西文化差异”,“民众知识水平低、辨别能力差、政治不成熟”,“若民主、必乱国”等…  相似文献   

4.
对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晓东  吴雷 《党史文苑》2004,23(2):45-46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既是政治概念,也是哲学范畴。本文紧扣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的有关论述,从哲学意义上对“创新”和“与时俱进”作了解释和说明,并论述了“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在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道德建设)时强调“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同时又强调“坚决制止”和“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道德行为。在这里,“建设”是“立”,“坚决制止”和“反对”是对不利于“建设”的各种障碍的破除,因而是“破”。“立”是本旨,“破”是为了“立”。“重在建设”的方针实际上就是要求以“立”为本,破立结合。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一方面要着眼于“立”,即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又要“破”,即破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障碍,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道德,反对新形势下滋生蔓延的各种不道德行为。破和立是社会主义道德建  相似文献   

6.
近来,洛阳市选择四家班子战斗力弱、经济效益差的企事业单位,从选好“一把手”入手,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一把手”的“公开竞聘”和“民主选举”工作,积极探索让“能人”站出来,把“强人”选出来的方法和途径,在干部职工中和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公开竞聘”和“民主选举”,不同于一般的“公开选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具体实践中,洛阳市通过精心组织,严格程序,优化工作模式,扩大民主监督,体现了“民主”和“竞争”,实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观点。一是以“实践第一”观点为基础,突出“解放思想”,在全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肯定认识或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实现其现实价值;三是把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倡导适度的“闯”和“冒”的精神,追求“实践第一”观点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度统一的最佳境界;四是坚持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在高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将之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湘潮》1986,(11)
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至三日出席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新年会议。他首先报告了开会理由和学会经过,以及会友在国内外和各方面的活动。会议讨论了学会的“共同目的”和“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各种问题。他在会上有多次发言。他反对“改良”,“主张大规模改造”,“主用俄式”,“采取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阶级专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田义双  王奎清 《探索》2004,3(6):15-17
“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它们都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三个有利于”是“三个代表”和“五个统筹”的原则和目标,“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和“五个统筹”的前提和保障,“五个统筹”是“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落实和体现。同时,这三者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部署中,我们党始终把历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课程有“联共(布)党史”“世界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中国革命运动史”和“党的建设”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课程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课程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的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深化“三个代表”思想,实现“三个代表”的“三进”。“两课”教师在实现“三个代表”的“三进”工作中负有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职责。“两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踏实苦干的工作精神,推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切实推动“三个代表”思想的“三进”。  相似文献   

12.
在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成功进行了“三讲”集中教育的基础上,中央又决定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三讲”教育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我认为,“三讲”和“三个代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代表”教育,是“三讲”教育的延伸,是“三讲”  相似文献   

13.
高深 《求是》2006,(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也是举国一致的愿望。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对“和谐”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认为,“和谐”即是“同一”,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这些人在实行民主集中制时,习惯于“一言堂”;在研讨某个问题时,习惯于没有“杂音”;在贯彻上级精神时,习惯于“照本宣科”。岂不知“和”与“同”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古代思想家孔子看来,君子注重团结、尊重差异,小人却随声附和、朋比不周。在分辨“和”与“同”的问题上,晏婴的见解独到且深刻。有一次齐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人民”话语的构建和传播具有特殊意义,“人民”既意涵特定范畴,又团结和聚拢民心。作为党和人民密切交流的桥梁,“人民”话语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人民服务”中对“人民”的辨认和区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共同富裕”和“最广大人民”中的总体化“人民”,科学发展要求下“以人为本”对“人民”新阶层的囊括,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中“人民”的双重意义,人民话语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突出问题。在新时代,对人民话语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有利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基本方针,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曹泽华 《求实》2002,(12):7-9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只有深刻理解“关键”、“核心”和“本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才能不断增强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群众利益无小事”,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本质。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就是要从那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做起,在“细”字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气”的观念和“理”的观念,虽然起源于先秦时代,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还没有发现有以“理”与“气”对举的例证。先秦时代的哲学,虽然提出道这个范畴和“道”与“天地”的关系的问题,但却还没有“理”“气”关系的问题。宋明时代的“理”与先秦时代的“道”,有相通和相承的关系,但它们终究是  相似文献   

18.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是党清除自身机体上的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 ,保持强大生机活力的有力武器 ,也是当前党的干部开展“三讲”活动的保障。然而 ,一个时期以来 ,我们党内批评的空气逐渐淡薄了 ,不但在会议上面对面的批评在不少单位已基本销声匿迹 ,甚至在党的生活会上 ,自我批评也变成了“自我表扬”、“自我开脱”和“自我逃避”。在新闻传媒上 ,点名批评也越来越难 ,于是报刊批评中出现了“隐名匿姓式”、“隔靴搔痒式”、“避重就轻式”等新名堂。难怪不少群众感叹“批评的失落和退化”。批评何以“失落”和“退化”…  相似文献   

19.
戈士国 《探索》2005,46(2):173-174
对“人”与“本”的把握构成理解“以人为本”的基础。“社会的人”和“总体的人”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主张和心理预期。在“以人为本”的命题中,“本”的范畴体现了以人为根基为归宿的真理态度、价值取向和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20.
观点搜索     
“领导关注”应有更多“民生”内涵舒圣祥在2006年第三期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据《北京日报》报道,“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问卷调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领导干部对2006年哪些方面的改革最关注?结果显示:在“第一关注”一栏中,领导干部最关注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次是“机构人事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如果该报道所言非虚,那我会感到不小的遗憾。因为除了言之无物的“其他”一项外,“住房制度”和“劳动就业”分别摘取了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