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维尼将民事诉讼法分为诉讼程序规范和实质诉讼法,并对之以公法和私法加以区别,将实质诉讼法当作其创建的现代罗马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维尼以实体诉权理论(私法诉权说)为基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按照诉权与抗辩权、争讼程序(争点决定)、既判力、替代判决、权利恢复之顺序构建了实质诉讼法体系。从法系意识论上考察,实质诉讼法理论曾对法国法、苏联法影响甚极,又通过苏联法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没有着实接受苏联法学的实体诉权理论,以致沦为只见“诉讼程序”而不见“诉讼实体”的诉讼程序法学。本文藉萨维尼实质诉讼法理论之初介,图我国民事诉讼法学之再定位,通过树立以诉讼程序和诉讼实体相结合的民事诉讼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民事诉讼法学,使之得以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品质作出其应有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
胡学军 《当代法学》2023,(6):124-135
《民法典》的成功颁行呼吁健全完善相配套的民事纠纷化解程序,也为民事诉讼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契机。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必然性与紧迫性在于其有助于实现民事程序与民事实体法的协调与对接、完成民事程序法制度与理论的内在体系化、并最终实现从程序法定到程序法治的中国式现代法治的升华。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具有法典的雏形与某些特性,但民事诉讼法法典化既是补交之前尚未完成的遗留作业,又是带有“再法典化”性质的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未来工程。民事诉讼法法典化难以依循《民法典》编纂的逻辑与技术,民事程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适于以原型范畴理论解释,以这一逻辑为基础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宜作为民事诉讼法典的编纂技术,以理顺各程序部分的顺序与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3.
辩论主义的根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学在 《法学研究》2005,27(4):40-50
对辩论主义的根据,理论上存在本质说、手段说、防止意外打击说、程序保障说、多元说、法探索主体说、信赖真实协同确定说等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行辩论主义的必要性。由于现代民事诉讼法的价值理念包括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两个方面,并且民事诉讼在客观上乃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共同作用的“场”,因而辩论主义的确立和贯彻,有其实体根据和程序根据,是以此为基础的多元根据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在人类追求正义的无尽历程中,民事诉讼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一个国家的实定法体系中,民事诉讼法又处于怎样的地位?近年来,为了打破"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使民事诉讼法摆脱"助法"、"从法"的附庸身份,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努力。这种努力的一个代表性成果,是引进了民事诉讼程序独立价值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民事诉讼程序自身具有但却常为人  相似文献   

5.
在倡导并尝试践行法治社会的今天,只有保障了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才有实现的可能,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更加完备。民事再审作为一种补救性的程序措施,更加需要正义的呵护,否则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必然会遭到最终损害。建立完善的民事再审程序,对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不揣浅陋,对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对我国法治的完善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审限问题及修改之必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可否认,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实施至今,确实到了需要进行全面修订的时候了。作为民事诉讼法各项具体程序制度的亲历执行者,广大法官应该更能体会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滞后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结合多年来人民法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相信不少有识之士对民事诉讼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正进行着深入的研究。为此,本刊特设“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完善”栏目,希望集思广益,以助早日制定一部符合国情、具备现代民事诉讼理念的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了辩论原则,但存在辩论原则的非原则化、当事人的辩论对法院没有约束力、辩论的程序不够健全等缺陷。应当将辩论原则的地位落到实处,重视辩论的程序价值,明确法官的释明权,在二审程序中体现辩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辩论原则作为一项民事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认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辩论原则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体现。这一原则贯穿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该条文被认为是民事诉讼法对辩论原则的原则性规定,是辩论原则的法律依据。尽管各有关民事诉讼法的教科书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对辩论原则含义的理解却大同小异。辩论原则的概念被定义为:“在人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是实质诉讼规范和诉讼程序规范之集合,但通说却将其同义于诉讼程序法而尘封实质诉讼法。从法律发达史上考察,实质诉讼法曾依附于实体私法体系,且与诉讼程序法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在脱离私法体系之后于民事诉讼法中找到了安身之处,并且在公法诉权说的推动下皈依了公法。在实质诉讼法脱私法体系而入诉讼法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温特沙伊德的《诉论》发挥了主要原动力作用,因而被奉为促成民事诉讼法走向独立化的“门罗宣言”。本文拟通过解读《诉论》,阐述实质诉讼法脱离私法体系而入公法的民事诉讼法之过程,恢复实质诉讼法的本来面目,以为我们克服民事诉讼法同于纯程序法之观念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及改良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绝对的客观真实与程序利益的矛盾。根据诉讼法有关理论,程序法的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即自身价值)和外在价值(即工具价值)。民事诉讼法的内在价值亦称目的性价值,体现在程序的公正、自由和效益上。民事诉讼法的外在价值(即程序工具价值),是指实现民事诉讼程序外在目的之手段或工具。在民事再审程序中,它主要体现为实现实体的公正,保障任何一项民事裁判都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正确两个标准。纵观诉讼制度的发展史,始终存在着程序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冲突与协调问题。从理论上讲,民事诉讼程…  相似文献   

11.
张卫平 《北方法学》2016,(6):118-125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和重心会因为社会时期或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初创阶段,民事诉讼法治也处于大规模的建构和实践之中。因此,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就应当集中于对民事诉讼制度原理的研究,以适应民事诉讼法治的大量建构和实践的需要。民事诉讼法学的大量研究资源也应当集中投入其中。过去由于受错误司法政策的引导和影响,将有限的学术研究资源投向了与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关系不大的一些领域,从而导致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重心的偏移,也导致了民事诉讼理论研究本身的贫困化。应当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重心回归于民事诉讼法制度原理的探究,真正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治的发展,提升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律、法令是同等重要的大法。它是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事实体法律、法令的法律规范,是规定适用和保障民事实体法法律、法令贯彻实施的程序法。也就是说,民事诉讼法一方面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判民事案件的“操作规程”,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进行诉讼活动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也是人民法院实施民事实体法律、法令的适用规范。民事诉讼法虽然只是解决民事诉讼的程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眼于德国、法国民事诉讼法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职权主义上的某种渊源性 ,分别对它们之间的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的内容及改革进行了介绍 ,并作制度和背景上的比较 ,力图以德、法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的精要弥补我国处分、辩论原则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任重 《当代法学》2023,(1):44-57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协同实施是“切实实施民法典”的关键核心技术。两法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虽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端倪,但并无“先实体、后程序”或“先程序、后实体”之痼疾。通过强调独立性,民事诉讼法在40年前即完成形式法典化。强调独立性和能动性并弱化协同性的路径依赖逐渐生成,与民法脱钩从权宜之计内化为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底层逻辑。两法协同实施面临四重困境,具体表现为民法规范的动态化、阶层化困境,实体构成要件的证明困境,法律效果的空转与裁判效力泛化困境,民事权利保护与诉讼程序的错位困境。进入《民法典》时代,独立化与能动化愈发加剧民事诉讼贫困化,即相对民事实体法强调独立性,对于民事司法实践又欠缺自主性。“切实实施民法典”必须直面“诉讼爆炸”“案多人少”的时代挑战。在科学配置“人案比”的基础上,亲近民法的民事诉讼立法、司法和理论转向是正确实施《民法典》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大规模修改是中国法治转型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针对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的重要程序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技术性规范是诉讼法学人不可推卸的学术使命。本刊为此特设专栏,推介年轻学人在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的真知  相似文献   

16.
督促程序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较试行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一种程序。它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一种简捷迅速的督促债务人偿还债务的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对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只作形式  相似文献   

17.
马虔 《法制与社会》2012,(7):232-233
如今的中国是法治的国家,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法治的建设,但与西方法治国家相比,仍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国法治的完善,“程序法”的健全和真正意义上的执行就是其中一个,其实据专家考证,中国乃至世界程序法是先于实体法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慢慢的我们忽略了程序法.程序法不仅仅指诉讼法,但诉讼法是典型的程序法,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诉讼法的资料证明程序法是先于实体法存在的,并分析了导致现今中国法律重实体轻程序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确适用“辩论式”民事审判方式宋纯新我同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的诉讼规范比《民事诉讼法(试行)》在公开审判、法庭调查、举证责任、辩论原则、处分原则等方面突出了诉讼参与人的诉讼主体地位,适当削弱法院的职权主义行为。为充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9.
论准备程序     
论准备程序□王福华陈秀英一、准备程序概述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赋予当事人以充分的辩论权,是排除法院恣意裁决,实现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12条虽然明确了辩论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辩论流于形式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对于当事人在开庭审...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说:“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①。在我国行政法学者探讨中国行政法法典化时,江平教授也曾指出,“中国法制建设发展从民法、刑法法典化的进程看,以诉讼法先行促实体法典的完善是一个规律。②”可令诉讼法学者不好意思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