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与调适■董秀玲自卑是与自信相反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意味着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而自卑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确信自己失败的人,这也是将失败变成现实的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产生自卑的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自身条件可...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时代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心理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体现文化主体的自身价值,在现实层面上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实践形态。从文化哲学角度分析影响我国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中国社会存在的文化自卑心理;对文化精神的历史连续性和价值超越性缺乏理性认识。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主动做到文化自觉;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文化的创造性和吸引力,发挥中国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高度认同、精心守护和积极践行,对自己的文化创造力、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满怀信心,是对文化自卑心理的克服和文化自负心态的超越,也是对执政党担当文化能力的高度信任。在当今中国,坚定中国文化自信,要讲清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充分阐扬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克服国民盲目乐观和文化自负的不良心态,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客观的文化心理;让国民明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激发国民对中国共产党担当文化使命能力的信任。  相似文献   

4.
<正>重要发现公众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尊敬和自豪感,传承并发扬自身文化特色,既不自卑,也不自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灵魂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已成为公众共识;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公众文化自信指数得分较高,公众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良好的开放接纳能力;目前仍存在公众对于传统文化"认同高、认知低"的窘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是在移植和模仿西方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中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两种不同价值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每一次社会历史文化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大学校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和对自身文化传统固步自封所产生的文化自卑,也有文化整合中价值认同和价值重构。形成高度的校园文化自觉、重建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他信"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构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二者存在一定辩证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化解地方性和全球性矛盾的尝试,而且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层面的应用和发挥,是文化自信精髓要义的扩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着力于改变文化单极主义认知,冲破西方文明冲突理念和强权思维,摆脱以往霸权道义,实现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突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建立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文化发展新常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本土化实践经验的同时彰显人类共同价值归宿。因此,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参考确立文化自信,即在辨识全球性与地方性二元矛盾前提下,澄明文化的民族性和全球性;在抵御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论的同时,推崇文化平等主义;在去蔽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的同时,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自卑”、“自负”、“自强”是人们三种不同的心态。自卑者轻视自身,悲观厌世; 自负者孤芳自赏,狂妄自大;自强者发奋进取,永不停息。  自卑不同于自谦。自谦使人虚心谨慎,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因而是中华民族传统 的美德;自卑却使人锐气殆尽,雄心丧失。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自卑者由于看不起自 己,往往缺乏竞争意识,自动退出,丧失进取心,终与成功无缘。马克思说过,自暴自弃, 这是一条永远离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的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 望的毒汁。所以,自卑是人们通向成功的一块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徐龙建 《湖湘论坛》2019,32(3):139-148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宏大的文化安全视野之下,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智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独立性;二是文化自信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三是文化自信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四是文化自信契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文化发展中,克服文化自卑心理是十分重要的。摆脱了自卑,就摆脱了最大的文化发展障碍;拥有了自信,就积聚起了文化发展应有的活力,而有了区域的文化发展活力,也才会有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活力。像贵州这样的地区,只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力,才能实现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罗成雁  官秀娟 《创造》2019,(3):14-20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和深厚感情,表现为主体对其文化身份和文化规范的高度认同。从文化领域"自我教育"到作为"四个自信"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建构主体、整合集体的功能,以文化的身份认同和规范性层面实现主体的文化治理。文化兼具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双重属性,以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使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文化自信逐渐突显出独特的治理性内涵,成为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新方略,并由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任勤顺 《前进》2016,(12):52-54
正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脉,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富有生机,归根结底就是传承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时,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肯定和自我确认,文化自信源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持久信念,是一种能激发全社会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能量。但在新形势下,文化自信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借助新媒体塑造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6,(12)
正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来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发展。文化自信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内源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实践,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  相似文献   

14.
自信精神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肯定、自我认可的精神,是对人生和事业具有坚定信心的具体表现。任何人的成功,任何事业的成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自信”这一条。人们的拼搏和不懈追求,动力都源于自信。失去自信的人,必然气馁、自卑,必然畏惧、退缩,其结果是一事无成。自信,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不可须臾或离的。 铁人王进喜是一个自信心极强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成功实践不仅印证了中国自身选择的脱贫攻坚的正确性,而且用无可辩驳的脱贫攻坚事实,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选择,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正>"我拥有很多,但我最珍惜的,是我拥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曾经在书中看到的这句话,似乎说出了我的心声。8岁那年,一场无情的车祸让我成了残疾人。幼年时代的我还不能更多地理解"残疾"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只是诧异父母涟涟泪眼中的那份绝望和哀愁。自卑和自信同时存在于我的心中,自卑是一种病,发作起来就像感冒,总是不疼不痒在你身边围绕;而自信则是自卑走了以后的空位,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涵养和支撑。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全面开启,文化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基石,是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这其中含蕴着对民族文化传统自信、对现实发展道路自信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自信的三重关切。围绕新时期文化工作的开展,党的二十大纲领性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高金祥 《前沿》2011,(23):245-247
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年轻人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受到挑战。这也催生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自身民族特性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忧虑。高等院校正确有效地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科学解释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重要职责。为此,需要在研究立项上,引导关注而不是回避社会与文化转型期的敏感问题;研究团队凝聚上,加大对民族知识分子的引导,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科学特别是对敏感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管理上,尽可能同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产生切实效益;加强同具有共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邻国开展合作研究,在比较研究中增强理性认识,都是必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内蕴深厚、底气十足,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对充实中华文化自信内蕴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其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实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崇辉  王聪会 《创造》2016,(1):54-55
正中国式治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展开。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过分强调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倡导权力多元化但有着过度削弱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权威的风险。尽管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它也不可能代替国家和市场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还有"治理失效"的可能。中国式治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