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了著名的<行政研究>一文,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作为政府管理研究的行政学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实现了理论上的三次飞跃.每一次理论上的突破都必然在实践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同样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政府管理范式,引发了西方社会政府改革的波涛,构筑了一波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在实践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产生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不是也适合我国国情呢?从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对我国行政改革有益的启迪呢?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中的政府仿企业化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平  曹立红 《探索》2001,3(4):58-62
危机孕育变革,变革呼唤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行政改革浪潮催生了旨在改变政府行为范式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仿企业化是西方众多行政改革理论中的一种.为了考察政府仿企业理论之于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意义,本文首先考察了其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定位问题,同时对政府仿企业化理论的一般阐释方式作了批判性的再思考,最后本文还对政府仿企业化理论作了发展意义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其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西方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府行政改革,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过程中自然包括了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进出制度、培训考核制度、薪酬激励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也深深地带有新公共管理的烙印。基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政治现实的差异,我们在进行具体的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同时应当看到政府改革所面对的具体的行政生态环境和政治环境,因此在介绍引进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论时,我们应当在具体的背景下做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T型转折趋势及其在深圳的典型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小随 《学习论坛》2008,(10):49-51
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过程的观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行政学理论架构中T字型分析方法最为简单,但仍然可以得出有意义的结果:世纪交会点恰好是改革的最重要转折点.新世纪以前的改革内容集中在T字型理论排列的横向要素上,以机构精简和职能转变为基调;新世纪以来的改革则在方向上发生了垂直转折,改革攻坚对象变为行政管理过程诸要素.这个转向形成的趋势仍在进行中.揭示这一趋势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具有更清楚的方向感和节奏感,有利于中国行政改革持续沿着正确可行的方向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海  高宜新 《唯实》2010,(2):15-19
新中国6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着时代主题与实践基础进行了三次范式转换,即:从苏联机械范式到中国辩证范式的转换,从生产关系范式到生产力范式的转换,从物的范式到人的范式的转换。三次范式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改革步履惟艰的中国政府行政,指出在从传统行政范式向治理模式转换过程中,克服传统行政的弊病,提升公民参与行政力度的重要性,使服务、法治、参与的民主思想成为人本政府治理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自西方学者提出外交哲学(diplomatic philosophy)这个概念以来,一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外交哲学的文章,甚至引发了对中国选择何种外交哲学问题的学术争鸣,许多学者从传统到现代,从国际到国内,对外交哲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但不无遗憾的是,至今未有学者能将外交哲学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中,政府机构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深入。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通过建构合适的行政改革生态系统模型,可以看出我国行政府构改革具有一定的演进逻辑。其改革目标遵循着从权力调整到职能转变再到职能体系建构的更替逻辑,其改革方式遵循着从任务性调整到结构性改造再到现代性整合的转换逻辑,其改革动力遵循着从政治驱动到经济驱动再到综合驱动的演进逻辑。鉴往知来,新时代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应坚持人民满意和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坚持人民中心和责任公平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整合性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建国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关学者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等多角度分析这一主题,并形成了几种主导性的解释模式。同时,也有学者以西方的一些理论和分析范式为基础对未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走向提出了各自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论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决策、执行、监督适当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既可以提高我国政策执行的效率,又可以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政策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行政范式解析入手,提出范式代替模式的新观点.对政治领袖范式、官僚制范式、企业型政府范式进行了结构上的重新认识.趋利避害,重建新范式是当代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超越官僚制:现实抑或乌托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介绍以韦伯范式为核心的传统官僚制模式的内容与缺陷的基础上 ,分析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为主的现代行政学理论对传统官僚制模式的批判与反思,以及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实践对传统官僚制的现实超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本文认为对官僚制的超越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理想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目前都只能表现为对官僚制的进一步修缮 ,而不是抛弃官僚制的基本制度框架与组织结构本身。文章最后分析了官僚制的现状与未来及其对中国行政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Z2):244-246
<正>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学者劳伦斯·迈耶认为:"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会在许多方面受到其国家历史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恐怕要算是这个体系的政治文化了。"[1]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大部制改革,到现如今的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的第七次机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改革不仅是制度框架结构上的又一次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构框架的调整,以期达到彻底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相似文献   

14.
朱江华 《学习月刊》2012,(22):11-1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基于对传统理性官僚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的系统反思.人们迫切要求加快行政理论范式的转换.对行政过程中公共利益的表达、公民参与的扩大、政府开放透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等价值理性的渴望已是日渐凸显.行政民主理念深入人心。正如行政学者沃尔多所言:“如果行政确是政府的核心.那么21世纪的民主理论必然拥抱行政。”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走向开放的经济和社会与相对封闭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很难获得好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们所有的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把这场革命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效率至上"的行政范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国家步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是当时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化的产物。然而,自从传统效率行政问世以来,就受到学术界和实践者的批判和质疑,呈现出了范式的认同危机。究其本质,传统效率行政范式严格遵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相似文献   

17.
斯图尔特·施拉姆是国际著名的毛泽东研究专家。他借用西方"乌托邦"的分析范式,试图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走过的曲折道路进行探究,并力图寻找其根源。尽管施拉姆用"乌托邦"这个范式概括中国共产党十分复杂曲折却不断走向成功的发展历程过于简单化,但作为西方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的一种方法和视角,值得借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18.
在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猛烈批评并被逐步摒弃的今天 ,我国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公共行政范式呢?笔者认为 ,公共行政范式的确定是由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决定的 ,不是随心所欲的 ,同时也有赖于行政主体基于正确的认识而进行的正确选择。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而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 ,积极而慎重地借鉴新公共管理的某些理沦和实践 ,建构以官僚制为主导的多元行政模式并存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范式。一、官僚制 :适应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官僚制又称科层制 ,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行政学者提出的一种行政组织…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对比中西行政改革,我们发现,西方行政改革具有渐进的性质,中国则属于转轨性的根本变革,西方行政改革的动力源于社会,中国则源于政府本身;政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等多重角色。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客体,改革的目标是克服社会萎缩,但社会的强化却依赖政府的自我克制,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看不见的手”,却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创造。我国的行政改革不仅会遇到西方政府相同的困难和阻力,如:政治和社会支持的波动性,重塑行政能力的艰巨性,及利益…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概念"西学"百年的过程,使得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西学初步化到意识形态的全盘苏联化时代再到改革后不加批判地全盘西化,西方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具体实践并产生了诸多理论误区。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将中华文明传统基体、中国革命的历史逻辑和改革三十多年发展经验结合的有效性,这要求理论界基于西方的理论实践与话语体系在批判的使用中加以改造,在吸取了西方理论经验的同时,挑战性地批判改造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与中国实践具体经验并不契合的部分,形成中国自身的话语权建设,为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作出中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