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两条靓丽的彩虹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世人称为天路的川藏、青藏公路。川藏、青藏公路的胜利通车,是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旧西藏,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应党中央、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  相似文献   

2.
2000公里青藏公路是祖国内地连结西藏的纽带。通车40多年来,担负着西藏与内地物资交流的主要运输任务。西藏百万翻身农奴,把这条公路比作吉祥的哈达、美丽的金桥。但当我们访问当年发起和领导开辟这条幸福路的慕生忠将军时,他却激动地说:“修成这条路全靠彭老总的支持,可以说没有彭老总就没有幸福路。”  相似文献   

3.
朋友,当您看到祖国雄鸡形的版图,您是否注意到那布满全国的公路交通网,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在祖国母亲的全身流动着。在这些交通网中,有一条最鲜红的线就是举世闻名、号称“天路”的青藏公路。这条红线途经“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这条红线穿越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这条红线从祖国心脏北京向国防边陲西藏输送着营养和血液!这条红线把平川高原骨肉血脉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4.
宋亮 《实践》2014,(10):F0002-F0002
<正>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今年是川臧、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  相似文献   

5.
略论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后勤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和平解放西藏过程中,毛泽东针对当地特殊的政治社会状况和险恶的地理交通条件,始终高度关注进藏部队"给养供应麻烦多"的后勤保障问题,适时提出了"不吃地方"、"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生产与筑路并重"等一系列方针。这些方针的贯彻执行,不仅解决了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问题,促进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顺利实施,而且发展了西藏地方经济,增强了民族团结,争取了西藏民心,产生了超出军事意义的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进军西藏"补给重于作战"解放成都的战役刚刚结束,1950年1月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指示:以中共中央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配合下,于4月开始组织向西藏进军。第二野战军随即确定由第18军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由于西藏距内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加之语言不通,向西藏进军成为一场"补养重于作战"的特殊战斗—进藏部队的给养,几乎全部要由内地筹措,随军前送。为此,1950年1月13日,刘伯承和邓小平等联名向二野发出《关于动员全军支援十八军进藏的指示》。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  相似文献   

8.
1950年1月,邓小平和他的亲密战友刘伯承、贺龙、李达、张际春等同志,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统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改为西南军区)第十八军等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忠勇地担负起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此,邓小平的名字就与西藏这块神圣的土地及生长在这里的勤劳、智慧、朴实、勇敢的西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着眼于从政治上解决问题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体进藏的高级干部,在经营西藏事务时要有大局观念,注意从政治上观察和解决问题。这种思想,早在二野部队进军巴蜀途中,路过湘黔交界…  相似文献   

9.
范凡 《湘潮》2012,(4):22-23
开国少将慕生忠是青藏公路的总指挥与青藏铁路的奠基者,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当他谈起为西藏人民开辟出的这条幸福之路时,他却十分激动地说:"修这条路全靠彭老总的支持,可以说没有彭老总就没有幸福路。"  相似文献   

10.
<正>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口。这里常年风雪交加,严寒冰冻,大气49%的缺氧量,属于生命的禁区。有一句顺口溜足以说明这里生存环境的恶劣:"到了不冻泉,最多活三年;纳赤台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一过唐古拉,就别想再回家!"4月下旬,从格尔木出发,带着对神秘唐古拉的畅想,我们跟随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的陆军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四营十连车队向着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兵站进发。一路上头疼、脑胀、恶心、呼吸加快、胸堵等高原反应接踵而来。第二天天黑前,我们终于赶到了青藏兵站部驻唐古拉  相似文献   

11.
这个日子在中国历史上肯定是生辉发光的一天:1954年12月25日,跨越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路途最艰险的公路的出现,使西藏不通汽车的那页枯萎的历史宣告结束。险山恶水的青藏高原以它桀骜不驯的盛气凌人,不肯接纳一切走近它的人。它用狂风暴雪一次又一次抹去了涉足它的所有足印。但是,有一群勇敢者却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它的胸膛,将抹不去的足印永远地留在了青藏高原山水间。这就是人民解放军。还在青藏公路没有完全通车的时候,解放军就开始在公路沿线建造营房,落地生根。那时的所谓营房即帐篷或油毡房。…  相似文献   

12.
<正>24道拐是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交通命脉,作为"抗战生命线",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运送物资的汽车经过,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运送了45万吨援华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年援华美国物资、部队,无论是从缅甸还是印度出发,总要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运到中国昆明,之后通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运往重庆,再曲重庆政府分配运往国内其他战区。位于滇黔公路上的贵州晴隆县,其境内唯一的交通要道24道拐,便成为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的一个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过此弯道送到前线和"陪都"重庆。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老西藏精神”被列入其中。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铸就的,是对我军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一批又一批进藏工作的干部职工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艰苦创业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藏部队总指挥李狄三牺牲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毛主席听到进藏先遣连英勇悲壮的事迹后,连说了三个“盖世英雄”,来盛赞李狄三和他的战友们,开国领袖毛主席这一仅有的首肯,更为烈士李狄三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5.
祝辉 《党史博采》2002,(12):14-16
1950年3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庄严的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会后,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领前方部队进军西藏,33岁的军参谋长陈明义担负起了补给运输和修路建机场的重任。从1951年1月至1954年12月,他率领十万筑路大军,在空气稀薄的西藏高原上,艰苦奋战,建成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条公路——康藏公路,使西藏从此和内地紧紧联  相似文献   

16.
受命领军进藏 1950年1月,新中国成立才三四个月,毛泽东提出"进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主张.进军西藏的任务最后落到了西南局身上. 西南局领导人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任务后,开始商量进藏人选.邓小平吸着烟,深思许久,对刘伯承说:"让十八军的张国华去吧!"刘伯承笑了:"我也正打他的主意."  相似文献   

17.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中央驻西藏委员会和进藏人民解放军部队遵照《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推动西藏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深受西藏各族人民拥护。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却极力维护农奴制度,坚持分裂国家统一的立场,密谋策划叛乱,制造分裂。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06,(20)
西藏林芝军分区船舶运输队运输班班长、共产党员张洪武,自1991年入伍以来,一直搏击在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上。 张洪武所在的部队是我军唯一的陆军船艇部队,担负着从雅鲁藏布江进出“雪域孤岛”——墨脱的过江运送任务。15年来,他凭借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布满暗滩、暗流和暗礁的狭窄水道上,2000多次驾船通过,创造出使用船艇主机连续4年无故障的奇迹,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近万人员和上万吨物资的运送任务,而且绘出了队里的第一份详细航行图。 张洪武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四总部表彰为“…  相似文献   

19.
西藏,恶劣严酷的地域环境与闭塞落后的历史局限,使西藏长期以来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在50年代初以前,西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闭王国,与雪域之外的信息传递总是以一月、两月、数月不等的时间单位来计算的。 进军西藏电台开道 1950年,成都战役胜利后不久,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进军西藏,建设边疆”的伟大号召。我刘邓大军麾下的英雄部队18军,红旗西指,浩荡西去,挺进西域。 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领导同志对进藏部队的通信联络极为重视。当时,进军西藏的沿途,没有任  相似文献   

20.
谭冠三,湖南耒阳县人,1928年4月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他南征北战,屡建战功,成为第二野战军刘、邓麾下的一位名将。1950年初,谭冠三作为十八军政治委员,与军长张国华率部进藏,参与了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平叛、建立西藏自治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1966年12月才离开西藏。在这长达16年的漫长岁月里,谭冠三与西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西藏人民亲切称为"老政委",以后又被江泽民称之为"老西藏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西藏这块雪域土地,献给了西藏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